刊於 2019年6月3日 澳門日報E06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 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
上期提到,包括中國內地等世界各國各地,新一輪教改趨勢,皆是發展以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推動課程、教學與評核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如果我們再仔細看各國教育提出的核心素養,儘管各國皆會因應各自的發展進程和社會需要而內涵各異,但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年代,資訊爆炸、人工智慧和大資料逐步普及時代,國與國之間對人的培養目標已趨類同,而所謂核心素養的訂定,簡而言之,就是研究未來的學生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
有PISA之父之稱的Andreas Schleicher,去年六月遠道前來澳門,在教青局的仲尼堂向澳門教育界簡介了《OECD學習框架2030》,框架描述了需要用甚麼樣的能力來塑造未來的一代。學習框架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個人和社會的福祉;變革能力,通過反思、預期和行動的過程,調動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以便發展與世界接觸所需的相互關聯的能力。
“核心素養”最早出現在經合組織(OECD)和歐盟理事會的研究報告中。OECD於一九九七年啟動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DeSeCo)研究項目,也就是各國現時發展核心素養的原祖DeSeCo計劃。OECD其後又於二○○三年及二○○五年先後出版最終研究報告和發佈《行動綱要》,增強核心素養應用於教育實踐的可操作性。而上述的《OECD學習框架 2030》,則是在此基礎下,進一步開發了一個透過發展學生的“素養(Competencies)”,透過“學習指南(Learning Compass)”邁向“個人和社會的幸福感(Well being)”的學習框架。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指南”將進一步深化並確定了三種更深層次的能力類別“變革素養”,以共同解決學生及青年需要創新、負責任和意識的日益增長之需要。
變革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包括以下三種更深層次的能力:
- 創造新價值,包括:適應力、創意、好奇心、開放思維。
- 協調矛盾和困境,包括:同理心、系統思考。
- 承擔責任,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效能、責任感、解決問題能力。
《OECD學習框架2030》還側重於課程發展和課程實施,以迎接廿一世紀的挑戰。OECD將通過各國與國際間的課程分析研究,讓參與國家反思各自的實踐並學習他國的經驗。而變革素養在學校課程的實踐,將是檢視各國課程是否能配合學生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元素。
上月十八日,中華教育會青委於科學館會議廳舉辦的澳門青年教師教育論壇,邀請教青局局長作專題演講。老局長深入淺出分析教育所面臨的改變,提出未來將借下一輪教育規劃的契機,透過學校教育培養未來學生具備的軟實力,包括學生創造力、協調矛盾困境的能力,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並具體透過在學科課程的基礎下,進一步推動跨學科課程的改革方向,提出現象為本教學模式的轉變,把人文和科學素養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抑或是澳門教育的下一個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方向和可行進的路,如此看來,已經十分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