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成長型心態的培養(二)

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12月18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info.thinkfun.com/stem-education
/carol-dweck-growth-mindset-in-education

 各位老師、家長,你會如何鼓勵或稱讚你們的學生或孩子呢? “你真聰明!”、“回答得對,你真棒!”可能是不少家長或老師經常用到的鼓勵說話,但這樣的稱讚,是否會對學生有幫助呢?卡蘿 · 杜維克(Carol Dweck)教授對此有不同的見解。
 課堂上,我們總會留意到有些學生不積極回答問題。有一部分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學生不懂,甚至有人認定那些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通常就是不怎麼聰明的學生。但杜維克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不少非常聰明的學生,都是因為害怕出錯而不積極回答問題,不回答問題並非不懂,而是害怕失敗,這些學生認為失敗代表了不聰明,所以寧可不回答,也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不聰明。杜維克教授進一步透過對學生大腦神經元連結的分析研究發現,智商高但害怕失敗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智商會有所下降;相反不害怕失敗的學生卻會在一段時間後,變得越來越聰明。
 杜維克教授的專著《心態致勝》(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提出人們採取甚麼心態(mindset)對待事情,就會決定了這個人將是甚麼樣的人。同時,她進一步把心態分成“成長型心態”和“固定型心態”。表現出具有固定型心態的人相信聰明才能是注定的,失敗與成功界定為人的高下,失敗代表不聰明,這樣的人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而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則相反,他們往往會將挫折和失敗視為挑戰,當遇到挫折,總會從中尋找改善辦法,不斷改進自己,他們會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可以藉由努力、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成長。杜維克教授的研究進一步發現,當心態轉變,人就會變得聰明,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改變態度,就能改變你的高度”。
 《心態致勝》一書利用大量案例來告訴我們 :基因固然會影響孩子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他們成功與否的特質,並非在出生時就定了型的。換言之,唯有擁有健康的心態,才有助於形塑正確的價值觀。
 延續上期提到的兩位老師朋友的育兒方法,老師甲的孩子十分聰明,但如果老師甲方式不對,尤其如果她只不斷稱讚孩子聰明和成功,很可能就會使孩子成為固定型心態的人,這個時候,聰明反而成為孩子邁向成功的最大影響;老師乙經常鼓勵女兒要有自信,要努力,關注的是過程而非結果,這樣的教養則有助成長型心態的培育。
 各位老師和家長,以後鼓勵或稱讚學生和孩子時,要避免稱讚結果,而要更多地稱讚他們完成任務或考取好成績的過程。
 在十二月十日已舉行的一丹獎頒獎典禮中,杜維克教授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手中領取了獎項及獎牌。她在獲獎後的分享中提到:“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若欠缺心靈,我們便無法滋養頭腦。一個頭腦若與心靈割裂,我們便無法期望在當中可以出現優秀的學習——喜悅與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