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將認知付諸行動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9年10月19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澳門回歸快要十周年了,對社會各領域的回顧與展望蔚然成風,我也想借此對鄕土敎育作一番總結與前瞻。

近十年來,本土意識破土而出,鄕土敎育成為一種亮麗的敎育現象,甚而演化成為一種社會思潮,與身份認同及本土意識互為呼應,各種相關敎育活動日漸增多。這種起源於敎育界的一種時代訴求,反過來成為過去十年敎育界的其中一個時代特色,這是始料不及的。

回首過去,當會發現澳門回歸國家的第一個十年,是澳門鄕土敎育的啟蒙階段。此十年,澳門人在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本土意識日漸抬頭。在敎育界,學校長期使用移植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與本地社會嚴重脫節,不自覺地引起澳門部分敎師深層的反思。於是,“敎育本土化”、“課程本地化”等成為迫切的訴求,而推行鄕土敎育,旣是達成這些訴求的便捷方法,也是實現本土化敎育的核心內容。猶記得,2003年澳大敎育學院主辦的一個硏討會上,我發表〈中學“澳門鄕土歷史”課程設計芻議〉一文,首次明確提出澳門鄕土敎育的概念。接下來幾年,我寫了多篇詳細討論澳門鄕土敎育內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發展及評鑑的文章。從一開始,黃逸恆老師就是鄕土敎育的積極倡導者,他敎地理,我敎歷史,鄕土地理與鄕土歷史是鄕土敎育的兩大核心內容。我們因鄕土敎育而認識,日常雖少見面,卻因敎育理念相同而在學術路途上共勉互助。2007年元月,本版創刋,我們以“鄕土敎育”為名,正式開設本欄。及後,立法會多名議員都認同鄕土敎育的理念,先後在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倡議鄕土敎育,堅定了我們的信念。十年下來,“鄕土敎育”發展成一個敎育術語,具有特定的內涵,為澳門人所認識和接受。

當然,在將過去的第一個十年,除倡導以外,我們連同澳門敎育界許多有心人,還是做了一些實質的工作,如舉辦敎師培訓活動、出版專書、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和硏討會、協助部分學校成立歷史學會等等。

展望將來,期望澳門回歸國家的第二個十年,澳門鄕土敎育進入深耕階段。作為一位身體力行的敎育工作者,近來我常在思考,鄕土敎育的推廣已進行了近十年,我們總不能在下一個十年也還僅僅鼓吹鄕土敎育重要,而不做更多其他的工作。所以,下一個十年,是將認知付諸行動的十年。早前,敎育界舉辦了一個本土歷史敎育座談會,出席座談的六十多位歷史老師經過深入的交流,大致形成共識,我們未來應當做好兩項工作,深化鄕土敎育的推廣:一是盡快開設大規模的敎師培訓課程;二是開發相關敎材,建立全澳性的鄕土敎育資源庫。

或許,這就是我們未來十年需要努力的方向。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也談選舉與敎育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9年10月5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上期發欽於本欄細論選舉與敎育,筆者拾其牙慧,本期接續談之。

本屆的立法會選舉和上屆一樣,宣傳期間各組別施展渾身解數,深入各區展開競選宣傳活動,有大型的造勢晩會,有競選宣傳車輛遊走大街小巷,有針對特定對象的座談分享會。本屆更有組別展開提倡創意的文藝活動,倡導文化環境保育的步行活動,可謂熱鬧非常。同時,不少組別期望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設立競選網站、博客、Facebook、YouTube視頻,闡述理念立場,拓寬宣傳範圍。另外,本屆電視和電台增設辯論環節,這可是澳門選舉文化的一大進步,所謂眞理越辯越明,辯論節目上時有出現針鋒相對的場面,時有理想使命的侃侃而談,實是競選宣傳期內最有看頭的活動之一。

以上種種,都有助選民進一步了解候選組別的參選理念和政綱內容,最終投下代表自己的神聖一票。同時,也讓那些未有投票資格的靑年學生上了一節寳貴而有意義的公民敎育課。

此前,筆者曾引述中華敎育會敎育科學硏究組一項有關高中生政治文化的硏究結果,硏究顯示目前澳門的公民敎育比較忽略民主政治的學習,當中更有四成半比例的學生表明立法會選舉意義不大和毫無意義。民主政治敎育的缺位,無法不讓我們擔心那些即將有選民資格的學生,究竟是否有足夠的準備投下神聖的第一票。這次立法會選舉,正好塡補了民主政治敎育的缺位,充實了學校的公民敎育內容。

據我了解,選舉期間,不少學校的公民課特別佈置有關立法會選舉的作業和課堂互動,學生需要收集各組的政綱材料,進而在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互動,分析組別的政綱是否實在可行,還是空喊口號的宣傳伎倆。亦有學校組織學生討論各組的宣傳策略,分析策略的優點缺點,及其對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更有學校組織了模擬活動,投票前老師要求同學詳閱各組政綱,關心甚至出席社區上的宣傳活動,並模擬投下能代表自己的一票。

筆者任敎的學校,亦抓緊了這次絕佳公民敎育的機會,展開了學生會主席及其內閣成員的直接選舉。過去,本校學生會主席是通過各班代表間選產生,使不少學生認為學生會與他們沒有直接的關係和影響,充其量只是一群搞搞活動的校內組織,遠未能發揮學生與學校溝通橋樑的作用。因此,是次學生會的直接選舉競爭意識相當濃厚,共有三組參選,各組政綱制訂非常認眞,宣傳和投票過程都產生了較大的關注和參與,因此選出的都具有一定“民意”基礎,今後的工作絕不能有負衆望。此直選體現了民主的價値,參選者和同學皆上了一節直接的民主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nWYLcEhQ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Uaqdmec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