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服務、學習

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10月23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clayton.edu/
portals/535/docs/Volunteerism/Fall14/
Service_Learning_Cloud.png
“天鴿”風災小城大愛,青少年學生在風災過後,有組織地開展社區服務,青年人走到受災社區進行社區清潔,組織服務隊關懷長者送暖送愛,讓人看到小城青年一代對家園的關愛,讓人感受到年青一代的承擔精神。
  近年,政府推動學校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的義工服務活動,由學校老師帶領不同形式的義工服務。二○○六年開始舉辦的暑期義工計劃,推動青年善用暑假時間參與義務工作,青年義工透過到社服機構進行義務工作體驗,提升他們參與社會的積極性。而二○一三年頒佈的《澳門青年政策》文本,更將義務工作作為眾多政策中的一項重要措施,除透過社團鼓勵更多青年參與義工活動外,亦透過在學校成績表記錄學生參與義務工作的情況,表揚學生參與社會。
  由此,義務工作在澳門學校已有一定的基礎,而進一步的發展則可朝向服務學習的內涵進發。
  服務學習這個概念早於一九六○年代出現,背景是美國當時的高等教育以及學生參與社會的需求和呼聲日漸殷切,配合杜威經驗教育的論述,服務學習因此在七十年代於美國許多校園中蓬勃發展。顧名思義,服務學習就是透過“服務”而獲得“學習”的效果。因此,服務學習的內涵應是一種學與教的理念與實踐,將社會服務融入課程中,讓學生透過籌劃、執行、反思和評估的過程去獲得服務的經驗,並從中學習及成長。
  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針對中學生,授課教師並不需要一套專門的教材,而是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來貢獻社區,同時學生亦可從服務以及教師在課堂帶領反思的過程中,找到啟發與學以致用的機會。
內地以廣州為例,近年也在積極推行青年學生義務工作活動,並將義務工作逐步納入學校的德育課程,讓學生進行服務之同時,亦從中獲得學習的成果,體現服務學習的精神。另外,新加坡政府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良好公民,將服務學習視為學與教的一種模式,促進青年人對社會的承擔,近年來,新加坡不少學校已逐漸發展服務學習活動,成為學校的主要關注事項。
  澳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按序推進,一些重要的教育改革理念諸如“從實踐中學習”、“理論結合實踐”、“重視學習歷程”等成為澳門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元素。儘管課程改革並沒有直接指出服務學習在學校課程中的位置,但實際上要推動上述的教改理念,開展服務學習即為有效實現理念的模式之一。透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從課程所學延伸成社區服務,例如英語課堂結合旅遊主題,發展成外籍遊客的導賞服務;又如科學科對環境污染主題的學習,透過進行社區環保調查,設計成校園社區環保活動;透過品德與公民教育,發展“鄰舍關懷大使”計劃;透過歷史教育,撰寫、製造以及出版有關社區歷史的小冊子,繪畫地圖、研究區內建築物的歷史並訪談久居社區的居民;透過數學課,為校內低年級同學設計學習數學的遊戲等。這些都是學習和服務結合的例子,值得參考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