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從“評論”到“鄕土敎育”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4月23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 鄉土教育專欄。

  “澳門的學生很‘純’,他們對社會的關注範圍僅限於自己周圍,他們缺乏社會觸角、缺乏政治參與。”香港電臺節目主持人對澳門學生的評論。

  “澳門學生程度低,比起北京學生來說低得多,缺乏競爭是澳門學生程度低的一個關鍵。另外,澳門的敎育比較落後,他們沒有自己本土的敎科書,學校課程也缺乏規範。”一位來自北京的大學敎師在硏討會中對澳門學生以及敎育的評價。

  “澳門中學的中文敎材偏重文學性,強調寫作技巧,少有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而範文亦以古文為主,學生較難得到社會人文的批判思考啟發。”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評審意見。

  斷章取義地引用了一連串人士對澳門學生以及敎育的言論,當中部分內容我堅決不同意,但不可否認其亦反映了部分事實。比方說,現時大多數學校的課程確實偏重 學術性,較少強調課程與澳門社會的關係,如中文課程強調“經典”,較少引入具本土性的文學作品,雖本土作品未必能與經典並論,卻能有效地將課程與本土社會 融合,有利學生多角度地認識澳門。

  我們期望學生具備理性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並能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批判思考。要達到此一敎育效果,學校課程必須強調“本土探究”的功能。課堂敎學引入 更多的社會思考、討論,內容可從“生活出發”,擴展到“社區發展”甚至“政府政策”,通過分析社會上不同人士的評論、意見,通過實地考察硏究,培養學生分 析、思考、批判、參與、協作等能力。利用課堂時間,就特定的社會問題或議題與學生進行思辯式的互動對話,從對話中誘導學生從批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反思社 會現象。設法使強調“思考”的學習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以外,使“思考”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部分。鼓勵學生思考,首先需要加強學生對本地的認識,將思 考分析的社會問題,縱向地置於本土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橫向地比較分析本土與區域之間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從客觀的角度理解、思考、分析社會 問題。而實踐證明強調史地敎學的“本土探究”,對發展學生批判思維、關心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別人的評論雖然片面且未能反映事實之全貌,但說明了部分存在的事實,這亦是我們作為敎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反思的問題。我們期許通過高效的敎學互動,透過更 多的本土議題探究,使學生畢業後無論走到社會還是進入大學,都能具備較深層次的“思考”,能對社會上紛紜的言論,客觀地作出價値判斷。

圖片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5-12/02/xinsrc_52212020208000312413836.jpg

2007年4月9日 星期一

我的敎育三本主義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中,逐漸生成了對教育問題的一些固定看法,認為要發展好教育,總離不開這些原則。我稱之為教育三本主義:社會發展,教育為本;教育行政,教師為本;課堂教學,學生為本。
  社會發展,教育為本。新世紀,世界政治經濟風雲變幻,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各國正在展開一場空前激烈的競爭,全力搶佔新世紀的制高點。這是一場綜合實力的競爭,探本窮源,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與超前,必須要有完善和尖端的高質素教育為支撐。一句話,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當前的教育,不一定能馬上創造出當下的繁榮和政績;但明天的昌盛,卻有賴今天高質素的教育。概觀今天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會發現他們昨天有良好的教育基礎。澳門作為一個後起的相對發達地區,要有更璀璨的明天,發展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舍此別無他途。
  教育行政,教師為本。在當前澳門的學校教育中,教師是個最艱難的角色,同時要面對學生、家長、領導和社會的壓力。澳門教師工作量大,有部分工作並非教育本職造成的,而是教育行政給添加的。有部分學校有開不完的會,從全體大會、年級會、班主任會、科組會和各種臨時會議、特別會議,沒完沒了。有部分學校過份熱衷社會活動和學藝比賽,對外界的邀請,來者不拒,而且凡比賽均參與。凡此種種,都對教師構成重大負擔,而這些負擔,教師自己是減不了的,必須要由教育行政領導,即我們的學校校長和主任來卸除。
  課堂教學,學生為本。這是一句人人掛在口中的教育流行術語,但具體操作,卻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做得好。且舉兩個在課堂教學中,不以學生為本的例子。教學效能一般的教師,往往將學生消極的學習行為,都歸咎于學生本人和社會風氣,卻很少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另一種極端是,教師講課有一種自我陶醉感,講得確實是不錯,學生也聽得入神,但成效卻不一定好。因為一堂成功的課,不應是教師講得有成功感,而是要學生學得有成就感。教師應當是學習的參與者和輔導者,而非主導者。教師知識再豐富,講課技巧再好,同學聽得再認眞,整堂單向的講授再成功,其成效也及不上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展開思考、討論和交流。
  我以上的教育三本主義,並非甚麼新思維,都是簡單的道理,也是教育理論中常論及的議題,但知易行難。如為政者,眞的做到教育為本;管理校政者,眞的做到教師為本;為師者,眞的做到學生為本,我相信澳門教育定會開創出一個全新的面貌。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4月9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hxedu.gov.cn/ReadNews.asp?NewsID=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