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學習共同體(二)

文.黃逸恆
刊於2013年02月04日澳門日報E05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
上期談到,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教育改進研究,並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走訪二千多所中小學校,親身深入到教育的第一線現場,與教師共同建立和組織學習社群,推動學生走向眞正的學習,成果斐然。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學習共同體,核心理念在於從過去以教師教學為中心、著重訓練的教學模式,改以學生學習為核心,透過社區、家長及教師通力合作,建立一個能夠關注每個孩子學習的學習共同體
由於佐藤教授的名聲,以及其研究的成果卓著,學習共同體這個教育改進理念迅速影響到周邊國家地區教育界的注意,紛紛組團參觀學習,甚至在本國或本地區組織相關的教育團體,與中小學校協作推動理念的實踐。
不難發現,學習共同體這個看似新的教育名詞,其實就是近十多二十年以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方向,即從教師和學科中心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便是新瓶舊酒,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還是大部分教育同仁共同期盼的改進目標。
上星期,香港教育學院的鄭燕祥教授,為澳門近百位教師主講了一場深有啟發的座談會,鄭教授的分享主要圍繞香港課程改革的實務管理經驗,結合澳門課改的發展方向,介紹了作為學校課程領導與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與任務。當中,鄭教授分享了他三十多年前初任中學教師的一段經歷。
教授取得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士畢業後,投身到一所香港郊區的工藝男校任教物理。由於是一所工藝男校,沒有多久他就發現,學生的學術水平根本無法成為物理學家,他過去的成長經歷和學習經驗無法複製給學生。作為物理老師的他矛盾因此而來,不能培養學生成為科學家,哪教書的意義何在?
確實,包括我在內,不少教師都以培養學生成為自己作為教學的核心任務。我們經常會以自己的成長經歷作為對學生的要求,因為我這樣的經歷現在我才有出息。不知不覺地,所謂教師中心和學科中心,就成為了教師心中的一塊磐石。
鄭教授回憶說,他後來想通了:教學生不是為了讓學生成為科學家,而是要讓學生具有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探究精神。這麼就簡單了,因為他知道不管是什麼孩子,也無論其能力高低,態度和精神都是可以養成的。於是,鄭教授就開始嘗試把大學裡才會有的研究性學習,引入中學的課堂並以專題的方式進行研習。開展的過程中,老師、組長、組員一起進行,共同分工搜集、分析材料、撰寫和發表報吿,別的組向之提出問題,小組共同應對回答。從此,學生們都變得積極主動,組員之間有規劃、實踐、領導、評估、同輩訓練、多元的創造及探索精神。最後,鄭教授補充說,他之前認為不可能成為科學家的學生,有的最後成功升讀工程和科研專業。
三十多年前,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已經在鄭教授的課室中充分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