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未來學校(一)


文.黃逸恆 
    我們今天培養的人,如果他/她今年上小學,到二年就剛好完成基礎教育。到二年社會將會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這是現今基礎教育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尤其是夸美紐斯提出的班級授課制和學科課程制以來,現代學校模式隨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發展得以基本確定。當時,學校的使命是向工人階層教授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向精英階層傳授管理政府、企業和軍隊的能力。這種以學校為中心的班級授課制和學科課程制的基本模式,特點是學校根據一套既定的工業化標準、流程、質檢,完成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加工程序。
    三十多年前,隨着個人電腦的普及,電腦對學校的影響日增,學校教育亦在這段時間開始,由讓學生學習電腦技術,逐步發展到應用電腦技術協助學生學習。但電腦只是起着輔助教學的作用,並未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産生衝擊,老師們不再需要拿着粉筆在黑板上寫板書,取而代之的是在電腦上展示影像。這種做法加快了課程的進度,但卻沒有改變教學的基本模式。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着互聯網的興起、智能手機的普及、大數據的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等,促使了資訊時代的來臨並深刻改變着社會各方面發展的當下,工業時代應運而生的學校模式顯然已無法適應現在的需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範圍內,學校都面臨着革新。蘋果公司前總裁喬布斯,在二一一年和比爾蓋茨在對話中談到:迄今爲止,計算機對學校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比對媒體、醫藥和法律等其他社會領域的影響小得多。美國前教育部長鄧肯對此的回應是: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沒有發生變化。平心而論,如果綜觀整個發展歷程,即便把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化教育也算上,教育信息化發展只有短短不到四十年。
    但爲應對新一輪科技與産業革命,世界各國對於未來學校的探索與實踐已變得愈加普遍。這些未來學校項目以二十一世紀技能的培養爲目標,以現代教育資訊科技手段爲支撐,通過開展個性化的學習與教學活動,培養能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
    關於未來學校的形態,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華東師範大學袁振國教授在研討會上即以《未來,只有學習,沒有學校》爲題講述了他的觀點。也有學者提出,未來會出現多種學校形態並存的局面。而更多的學者認爲,未來學校會轉型,指出未來學校的形態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會轉型爲新型的學習中心。除了傳統的學校會轉型爲學習中心,各種社會教育機構也會轉型爲新的學習中心,爲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去年在十一月發佈了《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對學校學習課堂學習路徑等核心概念進行了全面的審視。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智能時代,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深入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日新月異,爲教育加速發展和學習方式變革提供了契機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