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孩子與金子

圖片來源:http://www.etftrends.com/wp-content/
uploads/2010/10/gold-bars.jpg
文.黃逸恆
刊於2011年6月27日澳門日報F06文化教思版

   上海市長寧區初級職技學校是一所對智障學生進行初等職業敎育的特敎學校。校園在上海來說,算是非常狹小,校舍由兩棟四層樓房組成,小小的籃球場三面都被樓房包圍起來。
    校園雖小,校長卻非常有心思。甫進校門,大家都被那些掛在長廊上的葡萄吸引着,校園每個角落都掛滿學生的藝術作品和學習成果。校長說,要充分利用每一個展示學生才華的機會,雖然這些成果對於普通學生來說不怎麼了不起,但每一樣都是學生花盡心思完成的。
    校長在解說的過程中,不時提及學校所信奉的敎育理念:“每個孩子都是金子”。因此,該校非常注重對學生潛能的開發。繼有美術、陶藝、舞蹈、律動等必修課程,還設置了攝影、食品雕刻、糕點、揷花、茶藝等選修課程。
    同時,學校為學生設置的除普通文化科目外,包括烹調、麵點、餐飮服務、房務、園藝等專業技術課程。通過崗位體驗課程,學生有了在實際工作場所的大量實習機會。最了不起的是,學生完成職業技術課程後,還要通過跟普通學生同樣考核標準的技能考試,取得初等技能認證。校長補充說,學校敎育的重點,不僅僅是提供給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一個安置,而且是讓他們都能在完成學習後,獲得尊嚴、健康、幸福與快樂。
    離開前,校長贈予我們一本相集,攝影師施融是就讀該校的一位智商40的中度智力障礙學生。這位同學,四年多以來憑着一台相機,記錄了上海世博前後幾千張非同一般的照片,其極具專業水平的照片,讓他獲得了三十多個全國市、區級的奬項。
    位於虹橋區的上海第一盲童學校,每年的高中畢業學生都會參加與普通學生程度無異的高考,升大率持續高達百分次九十多,其中入讀重點學校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視障學生,都是通過每天努力學習那一本又一本厚厚的點字書,用針頭一點一點的完成作業、測驗、考試換回來的。看到老師們在課後時間,不計較時間與精神,為學生準備工作量極大的點字作業和材料,即如該校洪校長所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先天缺陷是不幸,有幸的是他們有一群盡心盡力的老師和同事。
    我也確信:每個孩子都是金子。正如本欄曾說,其實任何人都有其天賦與缺陷,重點是我們的敎育如何才能把孩子的天賦盡情發揮、把缺陷盡量減少。其中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敎育理念。只要我們都確信孩子都是金子,只要大家都有一顆充滿愛與期望的心,總有一天大家都會淘出金子來的。

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林發欽
圖片來源:http://www.hobbs-journal.com/
wp-content/uploads/2010/06/舞醉龍.jpg
刊於2011年6月13日澳門日報F06文化教思版

   澳門是個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自從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東來始,不同的東西方語言和文化即在這方土地上紮根滋長,傳統的中華文化與西來的葡萄牙文化和諧並存;中國的佛敎、道敎及各種民間信仰與天主敎、基督敎和平共處,敎堂與寺廟毗連相望;各種東西民風習俗異彩紛呈……中葡兩國人民和其他各國人民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共同生活,創造出澳門特有的文化景觀,形成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鄕土敎育重要的素材。
    二○○七年八月,即大約四年前,我在本欄發表《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文說:“澳門民間和官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挖掘、整理、硏究和保護的工作已正式展開,未來幾年,保護與推廣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將成為本澳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並從實質上提升澳門各種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利於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四年下來,我們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但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系統的調查、硏究和保護,卻仍然停滯不前,遠遠落後於鄰近地區。
    二○○七年,中國開始落實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措施,並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至今已建立起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構成國家、省、市、縣的四級保護制度,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已進行普查並建立起保護名錄。一般情況下,只有列入省級名錄的專案,才可申報國家級名錄。鄰埠香港的民政事務局早就委託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硏究中心開展普查工作,並已公佈初步結果。至於澳門,近年引人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集中在申報國家級名錄的幾項:
    第一批:粵劇、涼茶製法(由廣東省、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
    第二批:神像雕刻(澳門首個獨立申報項目);
    第三批:醉龍節、道敎科儀音樂、南音說唱;
    第四批:媽祖信俗、哪吒太子寳誕、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澳門土生葡人美食文化(今年申報項目)。
    除以之外,我們莫說普查,就是連最基本的調查也沒有;整體上,對澳門具備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何逐一保護,皆處於空白狀態。令學術界關注的是,在媒體的熱情關注下,社會倒是一再沉醉於又有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名錄的歡喜之中。而鎂光燈之外,其他更多沒有申報國家級名錄的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卻乏人關注,斯人獨憔悴。
    在全城歡欣,慶祝澳門又有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際,我提出這樣一個掃興的問題,不是要否定我們近年所做的工作,只是要向社會傳遞一個更清晰的訊息:對比起澳門數十,甚至上百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關注和保護的層面太少了,我們的硏究才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