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敬業與樂業


文.黃逸恆  
刊於2012年4月2日 澳門日報F05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igallery.icm.gov.mo/images/
News/2012/3/27_2/201232717324L.jpg

      印象中,首讀任公先生《敬業與樂業》的那年,我正在讀高一。任公這篇議論文,應是中學階段中國語文敎科書中的一篇經典範文,選自其重要著作《飮冰室合集》。當年任敎語文的郭裕中老師,向我們分析文體結構及文章大意,指出任公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如何引用經典,進而透過生動、生活的事例,以及極具感染力的言辭,議論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任公先生末段中的兩句:“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對我的影響至深。
      我一直認為,任何的敎育模式,如果脫離了“感染力”三個字,皆無法發揮敎育的最佳作用。任公文章的感染力固然重要,但我可以肯定的說,要不是當年郭老師的孜孜不倦與循循善誘,及其對敎育工作的那份敬業與樂業精神,再佳的文章,也影響不了我。
      我是一個幸運的人,由中學到硏究院,一直給我遇上一個又一個對敎育工作充滿敬業、樂業精神的良師。黃就順老師即為其中之一。
      我並不是培正學生,因此,黃老師從沒敎過我。認識黃就順老師的那年,我正就讀高二。由於當年母校準備舉辦一次地理作業展覽,因此,恩師黃勵知老師帶着我們一衆學生,專門跑到培正中學的校園,參觀了黃就順老師每年堅持舉辦的地理展覽,以及由黃老師一手建立的地理專門室。那一年,黃老師親自向我們這群外校學生親切地詳盡地介紹每一件展品,更為我們展示了一次模擬的火山爆發。那一次的參觀,令我震撼的並不是那次模擬的火山爆發,而是黃老師充分體現的那一份對地理敎育工作的敬業與樂業精神。
      後來,我在大學本科選讀地理敎育專業,大四那年準備畢業論文期間,由於有關澳門地理敎育的文獻幾乎沒有,因此專門跑到黃老師家中向他請敎。老師毫無保留地將他大量有用的文獻資料,借給我這位只一面之緣的大學生,並用了大半天的時間,向我詳細闡述了澳門地理敎育的發展歷程。黃老師的那份敬業與樂業精神,再一次地撼動了我。
      自此之後,只要有地理方面的問題,或是任何有關地理敎育發展的想法,老師都會不厭其煩地指導我。
圖片來源:http://www3.icm.gov.mo/gate/
gb/igallery.icm.gov.mo/images/News/
2012/3/27_2/2012327173215L.jpg
      上星期日,幸得黃老師邀請,出席他的檔案捐贈儀式。席間,黃老師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從敎六十年間的點點滴滴;他對敎育事業的那份敬業與樂業精神,感染着一個甲子以來幾代數不盡的人。
      有幸,我能成為當中之一。
      經過二十多年的討論,《私框》終能頒佈,我們期望藉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敎師隊伍。何謂高素質?敬業與樂業應是不可或缺的。

淺談私框

文.林發欽
刊於2012年3月19日 澳門日報E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nlu.nl.edu/news/images
/teacher-of-the-month.jpg

     《非高等敎育私立學校敎學人員制度框架》法律(簡稱“私框”)已獲立法會通過,將在刋登政府公報後生效實施。由於“私框”關係到敎師的薪酬制度和專業發展,關係到澳門敎育的素質,關係到澳門未來的發展,所以在社會引起極大的關注和討論。如果抽離具體的條文,甚至抽離整個文本,我們或能對私框有不一樣的理解。
      首先,私框是繼○六年公佈的《非高等敎育制度綱要法》後,澳門又一個重要的敎育法律。其生效實施,旣是澳門敎育法制化、規範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澳門長期推行敎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澳門敎育的宏觀視野中,私框是承前啟後的法律;接下來,還有諸如“學校通則”、“課程框架”等一系列的敎育法律法規有待制定,澳門敎育改革的路還有很長。但私框卻給予了我們信心,再難解決的問題,再難以磨合的利益,只要各方重視,終會取得可喜的成果。
      其次,私框是敎育界各方長期博弈及妥協的結果。同一個法律,內裡不同的條文,有不同的起始執行日期,照顧到不同的利益需要和現實情況。從中我們可以見到,私框解決了一些矛盾,或給予再多一兩年時間讓敎育界理順一些問題,卻同時又留下了一些未有解決的疑問。例如在學校基本薪酬的職級差異上,從原先的一點八收窄到一點三,私校的共識是待將來條件成熟時,再朝一點八方向努力。問題是將來是甚麼時候?再等二十年?或是由敎委會討論一個時間表?諸如此類未有解決的問題,需要敎育界正視和面對。
      再次,私框名副其實是一個“框架”,內裡有些條文需要制訂補充性的規章或以其他形式跟進。例如校內的敎師評核規章、敎學人員專業委員會的產生和運作等,一些影響重大的問題,還須日後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步完善。
      第四,共同反思。去年“五一”敎師遊行後,政府對敎師的訴求表現出高度的關注,推動私框加快了立法的進程,並力爭今年四月起即實行依職級發放敎師專業發展津貼。這雖然從中體現了政府解決問題的誠意和力度,但還是反映出政府長期忽略敎師的訴求。今後如何更全面地聆聽基層敎師的聲音,値得政府反思。學校方面,需要思考如何善用社會公帑,增加透明度,盡可能保障敎師的合理權益,加強與敎師的互信,從而建立高效的“學校共同體”。敎師方面,爭取多年的法律終於通過了,即使有些內容今後還有完善的空間,但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社會對敎師的期望正日漸加強,除了強調師德,重視傳道授業解惑等傳統敎師職能外,更要求敎師持續進修,不斷增値,探究新的知識和敎學技能,應用適當的策略,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
      無論怎樣,澳門敎育的“私框時代”已經來臨了,與清苦而又默默耕耘的前輩敎師相比,“私框時代”的敎師是幸福的。前人種樹,後人乘蔭,敎育界不應忘記老敎師的貢獻,期盼他們有一個豐盛的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