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定時體檢的意義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9-12/16/content_1402721.htm
2019 12月16日 星期

   老師朋友問,澳門持續多屆參與PISA測試,有甚麼意義?花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去參與一個國際評測,有必要嗎?
    因為工作關係,自己這十多年都有持續兩年做一次身體檢查,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體檢結果,直至早幾年因為年紀漸大,體驗報告顯示三高跡象,自己就不得不注意飲食和持續做運動,最近一次體檢,各項指數都回復正常。
    澳門從二○○三年起,連續參與了六屆OECD PISA測試(每三年為一個測試周期),測試當年澳門十五歲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個素養方面的表現。同時,PISA測試也透過問卷方式,蒐集與學習相關的訊息,例如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家庭以及社會等背景脈絡的資訊。因此,可透過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進一步了解整個教育系統的發展情況。
    就如進行身體檢查一樣,如果花了錢和時間做體檢,卻沒有針對報告呈現的問題作出因應措施,體檢就沒有價值和意義。體檢後的因應是甚麼?其實就是“不要做”和“要做”的提示,身體出現三高警號,飲食就要注意少油、少糖和少鹽,多做運動和充足睡眠。因為害怕結果和過分自信的原因,一些人很抗拒做體檢,很多時候對自己身體狀況用自我感覺的方式去做評估,簡單來說就是“靠估”。另外也有少部分人,不相信體檢的科學性。
    PISA測評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素養,旨在評核中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機遇和挑戰的準備程度,評核的焦點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一些老師可能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學生的品格、身心健康、溝通合作更為重要。我不否認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方方面面都很重要。多元智能理論亦告訴我們不同學生在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和自然智能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差異。雖然PISA受測的是學生,測評結果的作用卻是教育系統(整體或學校)本身而非學生個體,是對教育系統進行的診斷性評量。二○一八年的PISA測試,全球共有七十九個國家和經濟體、超過六十萬名中學生參與了;與其他人口規模較大的國家和經濟體採用抽樣的方式有所不同,澳門PISA 研究計劃全由二○○二年出生的十五歲中學生參與。因此,在尚未建構澳門本地學生系統性評估的背景下,能藉此比較研究包括澳門的不同國家及經濟體基於各自教育政策及學習環境下的學生表現,並借鏡不同地方成功的教育經驗和方法。而學校亦可藉此檢視學生的整體情況,作為學校制訂課程與教學改進的參考,政府亦可藉此制訂適合地區發展的教育政策,積極提升教育品質。
    本月三日OECD公佈了PISA2018測試結果和三份分析報告,當中,澳門學生三項都名列世界第三,為歷屆最佳成績;更可喜的是,OECD指出澳門是“唯一一個”教育質量持續兼快速進步的地區。澳門自參與PISA以來,我們因應每年的評估結果“做了”和“不做”甚麼,使教育質量能持續和快速進步?篇幅所限,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