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回歸十五年私立大專院校的發展

文.林發欽
刊於2014年12月22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files.eduuu.com/img/
2009/10/13/174421_4c5b6d8822942.jpg
    私立大專院校龐然崛起,是澳門回歸十五年高教發展最重要的特徵和現象。
    回歸前十年,澳門高等教育以公立院校為主,如鏡湖護理學院等專科私立院校,雖然一直存在並逐漸升格,但私立院校在澳門高教系統中,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觀乎澳門基礎教育,自古至今都是以私立學校為主;歷史上,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從早期的聖保祿學院、聖若瑟修院,到一九八一年成立的東亞大學,都是私立院校。及至一九八八年,澳葡政府為更有針對性地培養本地人才,透過澳門基金會收購並重組東亞大學,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澳門大學、理工學院和旅遊學院三所公立高等院校。從一九九一年公立澳門大學正式成立,到回歸前的一段時間,澳門私立大專院校雖有發展,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仍是以公立為主。
    回歸後,澳門高教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公私立院校齊頭並進。公立院校在資源優勢下,質和量俱得到提升;私立院校在政策優勢下(如土地政策、開放私立院校低門檻開設碩博士學位課程的教育政策),以量取勝,迅速佔據澳門高教的半壁江山。具體考察,顯見科技大學龐然崛起,城市大學借殼上市,強勢回歸澳大舊址,其他私立專院校大部分在課程和校舍上都得到拓展,使澳門高等教育格局發生極大的改變。從註冊學生人數看,總體上私立院校已超過公立院校;本地生方面,私立和公立院校已接近平分秋色。
    這些轉變,是教育政策使然還是自然放任的結果?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觀乎回歸十五年的教育政策,並未見有具體的論述,社會也缺乏深入和理性的討論。最常見的是,社會對私立院校的辦學質量屢有質疑;在信息有欠透明的情況下,對政府給予私立院校財政資助和教育用地也多有批評。但這些都無礙私立院校正逐步拓展辦學規模和社會影響,隨着校友的增加,無論社會大衆目光是正面多還是負面多,這些院校早已成為澳門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畢業生大部分已毫無疑問成為各行各業的建設力量,貢獻社會。
    從各所公立院校的年度預算看來,公立院校的生均成本已接近甚至超過二十萬,其中逾八成由政府出資;私立院校的生均成本肯定要比之少得多,並且主要由學生出資。所以,單從資源角度看,私立院校的崛起,一定程度上紓緩了政府在高教上的財政壓力,當經濟不景時尤甚。
    教育是社會公益事業,公立和私立大專院校各有其優勢,不同地區公私立院校的發展傳統和成就並不一樣,故難以簡單評斷孰優孰劣。放眼未來,政府宜大膽制定高教發展政策文件,透過諮詢凝聚社會共識,使鼓勵並資助私立大專院校發展成為明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

    拖延十載的高教法修訂,已到了必須出台的時間,相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和高等教育發展基金是推動未來高教發展重要的制度建設。透過法律和制度,政府對私立院校的資助勢趨制度化和透明化,減少社會質疑;透過學術評審和自我優化,社會期待私立院校的辦學質量逐年提升,並在賺取學費收入和保持學位質素之間取得新的平衡。倘若如此,澳門高教之發展,或將更勝再造一個橫琴校園。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課改與教研(二)

文.黃逸恆
刊於2014年12月08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hswstatic.com/gif/teache
r-development-2.jpg
 之前提及上海參與兩次的PISA測試,成果顯示其基礎教育發展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憑着持續不斷地推進課程改革,並建設以學校為基本單位的教研制度文化,改變學習方式,以學習者為中心讓教育教學產生結構性的變革,是上海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的關鍵。
 內地教研制度的建設,其背景及歷程源自上世紀八年代以來伴隨課程改革政策及措施而啟動的教師專業化運動。當中,包括整合教師的職前與在職培訓等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地區與校本教研制度。所謂教研制度,內地學者陳平提出其概念和內涵:以學校為基地,教師為主體,以課程實施過程中面臨問題為對象,以行動反思、同儕互助、專業引領為基本形式,以關注學生學習生活與潛能為途徑,促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規劃。
 上海,作為內地教育發展的先進地區之一,其教研制度的建設亦於同期開始建立及發展。二○○五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在新一輪課改推進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教研制度的內涵,提出學校要努力創建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加強學校教研組和備課組建設,使每一位教師具有明確課程理念並體現在實際的教學行為之中;每一位教師明白學科課程標準的各項基本要求,並努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相關的改革要求,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從上海的經驗可以看到,以課程發展為核心內容,結合教研制度的建設,從而改進課堂教學,將有助學生學習成效的不斷提升。
 近年,本澳教育行政當局致力推動學校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在制度的建設上,制訂、頒佈及實施《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在課程設置的層面確保學生得到全面、均衡、多元的學習歷程,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同時,陸續訂定各教育階段不同學習領域的基本學力要求,確保學生在完成正規教育每一個教育階段的學習後,能具備有助其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基本素養,確保學生的發展水平同時為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提供依據。
 另一方面,透過開展課程發展先導計劃,建立以學校為單位的教研小組,創設平台開展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內容,推動共同備課、相互觀課和集體議課等環節的教研活動,建立學校教師之間的專業學習社群。同時,透過各類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開展,讓各校校長、中高層管理人員及骨幹教師,把握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內涵,推進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此外,還透過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向參與計劃的學校派駐具有豐富教研經驗的內地優秀教師,協助學校建設校本的教研制度,帶領教師開展相關的教研活動等。
 目前,在政策的推動下,不少學校已按照其發展的需要,陸續設立課程改革與教研小組。可以想像,隨着課程改革步伐的不斷邁進,以學校為單位的教研制度建設將成為落實課改的關鍵,同時可以預期,教研制度將促使學校專業學習社群的建立,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亦將有助教育品質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