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教研與共備

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09月11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teachers.italki.com/
wp-content/uploads/2013/08/prepare_classes.jpg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越來越多學校積極建設校本教研機制,透過創設時間推動共同備課、研課、觀課和議課的教研文化。不少學校的教師同仁,在教研會議中就學校學習有關的課題上,集思廣益並共同討論學習目標達成的可行方法,研議學生學習可能遇到的難點,並從學生的學習表現回饋教學,協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
  新學年伊始,各校老師們都在準備新學年的教學工作,不同科組亦會利用這段時間,對學科課程的規劃、教學進度的安排着手籌劃。學校課程改革亦隨着政府陸續頒佈課程框架以及基本學力要求而按序落實。各學科基本學力要求指出了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並就科目的學習範疇列出了具體學習內容。此將有助老師更能整體地把握學科的教育功能,明確發展目標、方向和教學模式,為學校全面地規劃校本課程提供了規範和引領。
  當然,要將基本學力要求轉化為校本課程、進度以至更為具體的課堂教學,尚需要學校科組和教師發揮其專業,按照學校的發展方向、學生的學習水平,將之具體設計成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而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則涉及教材選擇、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設計等方面。亦因如此,如何發揮學科帶頭人的規劃、引領和指導能力,以及提升科任教師對學習內容的把握,以持續改進教學來提升成效,使所有學生均能按着目標和進度逐步掌握學習內容,即為課程最終落實的關鍵環節。
  由此可見,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進二者息息相關。因此,要使課程改革得以進一步落實,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尤其透過教研機制的建設和開展,即能有助提升教育的成效。教研機制的建設,有助教師集中討論實際的課堂教學,並在過程中作出反思和改進;同時,透過教研會議為老師提供了一個互相導動和發展的平台,有助促進專業對話,建立教學協作的文化。
  一般而言,學校教研小組在共同備課時,需要關注以下的問題,包括: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及困難;教學目標、預期成果和教學重點;單元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資源的運用;課堂觀察的重點以及觀課後對教學過程和學生表現進行共同檢討反思,並對原有的教學設計作出修訂。
  當然,不同學校教研機制建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但也離不開“教師反思”、“備課內容”和“協作方式”三個環節,也就是想做甚麼、做甚麼和如何做三個步驟。教研建設初始階段的科組,可利用共同備課時間,可在“教師反思”環節集中檢討教學進度及教學情況;在“備課內容”環節裡,透過參考相關資料選定教學內容,協商作業及測考範圍和方式,討論課文內容、教學重點和施教方法;在“協作方式”環節,建立彼此認同的備課目標和協作方式,分工收集資料設計教學材料等。
  當科組教研機制運作成熟時,即可進一步推動發展階段以至成熟階段的建設工作,其具體的方式方法,留待下回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