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戰疫中的課程思考(四)


    上期提到,UNESCO指出ICT應用是緩解停課危機的有效手段,但同時強調“教師在教育中不可取替的作用”。此次全球大範圍的停課,要將對教育品質和公平的影響減至最少,重點仍是教師的專業水平,尤其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認知水平與實施能力。
    沿自十七世紀中葉,以班級授課制和學科課程制為核心的現代學校的模式已實施了數百年。近十多年隨着資訊科技的高度普及,教育界持續致力探索不同的模式去突破現代學校模式的限制,並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無論是澳門,仰或在我們鄰近的地方,仍有不少老師會抱怨設備不足影響了他們的教改成效;仍有一些學校領導的關注點集中在先進設備的改善,卻忽視了教師在課程與教學的專業能力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幫助。
    這次全球範圍的停課,UNESCO將他們的關注點集中在欠發達國家和弱勢群體上。發達國家或地區即使在ICT普及和應用上有比較優勢的基礎條件,面對停課仍然有其限制及挑戰,那些為數不少的欠發達國家面對的挑戰更為嚴峻。聯盟成員,UN難民署特使Angelina Jolie在三月的會議指出:“我們必須改善分享經驗的途徑,並幫助最脆弱的民眾,無論他們是否擁有訪問互聯網的條件。”因此,聯盟向各國提供的支援方案,包括了高技術、低技術,甚至“無技術”的方案,幫助各國實施符合國情的遠程教育。
    東非國家肯亞,作為全球其中一個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率先(目前已有四十二個非洲國家加入)在聯盟線上或線下學習平台分享該國的遠距學習方案。肯亞課程發展研究所(KICD)向全國各校提供了電台廣播各級各科的錄音課堂。錄音內容並非簡單地將一節課進行錄音播放,而是按教學單現和主題進行設計,並由老師及學生進行錄音,內容由淺入深,條理清晰,省卻了課堂師生互動環節,而把時間集中在知識建構上。可以看到,就算是最低技術的遠程教學方案,重點仍是課程教學的設計,老師不可能都是ICT的專家,但老師絕對也應當是課程教學專業人士,老師的能力高低不在於能否展現一節高科技課堂,關鍵仍是只有老師才知道如何讓學生學到,讓學生學好。
    三月三十日國家教育部發佈《二○二○春季學期中小學教育工作通知》,內容列出了十二點的工作要求,其中提到要做好銜接工作,指出復課後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診斷,制定教學計劃做好銜接,確保都能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教學。同時提到,總結線上教學經驗,搭建常態化的線上學習平台,供學生自主學習選擇使用。
    澳門學校的課程改革工作在過去十年完成了階段性的工作,下一階段,線上線下互補的課程與課堂教學改善方向,應考慮作為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核心之一。藉着此次停課帶來的契機,總結經驗和整理資源,並在此基礎下,保持停課隨時再來,甚至可能更長的思維,去建構一個全方位、全時間、全地域的線上線下課程教學體系,促進澳門教育高品質和高公平的持續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