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理念轉變和範式轉移


    經過數月的停課不停學,不少學校和老師已在線上教學方面獲得了一些突破。一些比較傳統的學科,或是過去較少採用資訊科技的老師,意外地因為這次疫情,加快了資訊科技改進課堂教學的發展步伐,使沿襲百多年的傳統學校課堂教學模式打開缺口,讓我們看到了從未看到過的可能性。
    而使人更欣喜的是,這個起初較被動的課程“改革”,經過多月來學校和老師經驗的累積、方法的嘗試、成效的檢查和模式的改進,一定比例的老師已從開始時被動的無奈與失敗的焦躁中,逐步走向主動的更新改進。從開始時應用資訊技術的手忙腳亂,傳統備課方法與實際線上教學的不似預期,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可控性降低的情景,透過不斷的改進使教與學效能回復到一定水平。
    從疫情發展至今,不同國家的抗疫資訊都使人認識到,此時此刻的我們都要有與病毒共存一段時間的心理準備。全人類往後無論是經濟活動、人際交往、衛生意識等都必然發生改變,這段時間我們漸漸習以為常的不正常生活和學習模式,將成為今後的新常態。因此,總結這數月以來線上學習的經驗和成效,去蕪存菁,並積極將其發展成能持續發展的線上線下融合式學習長效機制,將目前仍然零散、無序、隨意的線上學習經驗,整體成若干可操作的體例並發展成一套能長期運作的體系,將是戰疫後課程發展與改進的重要工作。
    這次停課不停學的經驗中,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線上學習完全不同於課堂教學,一些在課室有效的教學模式,搬到線上學習後成效可能變弱甚至產生反效果;一些我們認為在學校中理所當然的傳統和規範,搬到線上學習就會完全失效。例如,現代傳統學校由教室和課表組成,受這時空所限,原本完整的知識體系,無可避免地會被割裂成不同階段、不同科目、不同進度:“小學三年乙班的三十位學生,在星期二上午第四節,在課室裡由一位老師教授常識科的第十課光合作用。”
    如果只是將這模式搬到線上學習,情景就將會是:“小三乙三十位學生分別在家中,在星期二上午十一時一起利用家中的電腦,透過視像軟件觀看在電腦另一端的常識科老師講授四十分鐘光合作用。”這樣我們就不難想像,與在課室上這一課比較,成效必然大打折扣。也正因如此,老師必須要因應線上學習的特點,徹底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才能發揮到學與教的成效。
    我們經常說教育改革不是方法而是理念的改變,因此,在論及具體方法之前,老師們也有需要先作理念的轉變和範式的轉移。學習科學告訴我們,學習的發生地點是在自己的腦子中,因此真正的學習必須要讓學生成為自為、主動的學習者。誠如程介明教授指出:“關鍵的還是教學的基本信條:是否相信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有沒有這種信條,安排出來的線上教學會很不一樣。沒有對學生的這種信任,仍然希望一切都在監控之下,學生就肯定不會主動學習,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空間。”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