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未命名的章節》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3月24日澳門日報 F6版鄉土教育專欄
  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回憶往時可能有點太早,但過去的泳棚暢泳、氹仔租單車、塔石“打波”、街邊檔買膠袋橙汁等,在與同齡友人飲咖啡聊天時,總會成為經常談及的話題。由澳門創作人協會編輯的《未命名的章節》,記載了廿多個澳門正在消失中的集體回憶,包括街邊剪髮、手工花燈、神香造船業、麥芽糖伯伯、瓦煲咖啡、永樂磅重機、木屋區、舊區水井等主題。作者們均親身對各主題作深度專訪,並用極富趣味的編輯設計,透過一隻流浪小貓的街頭經歷,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的澳門人澳門事。
  兒時住在三盞燈的我,那個蛋撻頭就是在那個叫“喃嘸呵彌陀佛”的地方,由剪頭阿叔主理。在鐳射機、MP3尙未流行的那個年代,三盞燈生果街一排賣老翻錄音帶的檔攤,成為我和幾位同學放學後的必經之地。我的第一張譚詠麟海報,就是在現時議事亭前地佐丹奴旁那條小巷購得的。這些都是如我般的“三字頭同齡人”集體回憶,代表了一個年代的澳門文化。與友人分享《未命名的章節》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再一次看看那些正在消失中的澳門文化,重新感受那些仍在的澳門情懷。
  在課堂上,我試着推薦這本本地創作給學生,同時與他們分享我的兒時往事。課堂轉眼變成了童年澳門情懷拾趣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延伸至課堂以外,兩天後同學都跟我說他們光顧了書中提到的那個矮凳咖啡檔,幾位同學更買了他生平第一枝麥芽糖和第一包龍鬚糖。
  感謝出版《未命名的章節》的一班有心人,據知他們都是一群有心有力的年輕人,寂然先生為他們作序時,盛讚這群年青人推動了本土文化。於我而言,感謝他們為學生提供了一本有意義的鄉土讀物,這是學生建立澳門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城市的文化特色在不斷地被其侵蝕時,我們需要更多的這類鄉土讀物,去鞏固我們的本土文化。
  規劃鄉土課程,目的在於有系統地豐富學生對澳門本土的認識,從而建立學生愛澳愛國的價值態度。而在學校開設鄉土課程,課程設置模式無論是採獨立抑或融合的形式,皆需要大量教學材料去支持推行。現時,普遍教師認同推行澳門鄉土教育的必要性,但同時他們亦反映要面對教學材料不足的現實問題,因此盡早規劃豐富本土教材是前提。教材包括教科書和一切有關之文字、視覺材料,而如《未命名的章節》此類的鄉土讀物,則可作為鄉土課堂以外的延伸閱讀,兩者可從不同側面去豐富學生對澳門的認識;後者各章節包括逐漸式微手工業、城市發展變化、文化產業等均可成為學生課後作為鄉土專題研習的主題,並由他們去把那些澳門人、澳門事豐富和延續下去。

圖片來源: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100/2248608514_d63f554910.jpg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從生活出發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225澳門日報 E7版鄉土教育專欄

春節回來,學生都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一般長假期後學生總會有未進狀態的後遺症,加上天氣仍然寒冷,第一節課都以談論假期間發生的事情作為主題。

  連續二十多天的寒冷天氣,打破了澳門氣象記錄的歷史。學生們談及大多在家裡抱着棉被度歲,串門少了,紅包“進賬”自然少了,他們都抱怨着。有學生問:“老師,為什麼天氣這樣寒冷,好像從前都沒有這樣過,眞受不了。”我打趣道:“還記得去年底時我們都在抱怨冬天太短嗎?可能是因為太多人期盼要冷一點,上天因此滿足了我們的訴求。”他們笑說:“對,但今年又太長時間了,不過比較內地民衆所受的雪災影響,我們可是幸福得多。”期後,我們都在談論着春節期間內地發生的雪災所引發的交通中斷、經濟損失、人命傷亡。 

  學生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特別是一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議題,往往都會表現出濃厚的求知慾,這都是切入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電視新聞和報章報道的社會熱點議題,學生都希望可以知更多,此時提出:“什麼是拉尼娜現象”、“極端天氣對生活的影響”、“應否設立平安鐘”等討論,學生都會樂意參與。有了學習目標,只要輔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習效能亦相應提高。

  學校的課室具備連接互聯網的功能,我嘗試鍵入“拉尼娜現象”,大量相關信息呈現眼前,由於資料太多因此建議先將資料作初步整理。我們先把相關的資料分類,概念、原理、影響、事例、圖片圖表、本地數據,一一把它們複製下來並利用文字處理軟件,整理成一份比較完整的文字資料。在十五分鐘時間的資料搜尋及整理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系統地學習了一節氣象知識,而且是一個絕佳的專題硏習形式演示機會。從中,學生可以學習到資料獲得的渠道,選擇分析和整理資訊的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必備技能。

  鄉土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本土,樂於參與社會問題的探究。因此,以本土社會議題為中心組織鄉土學習,可以更好地發揮鄉土教育的功能。我們可以就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設計針對他們學習特性的議題教學。

  就鄉土地理而言,初中階段學生對自然環境問題較具興趣,特別是一些本澳極端的自然現象、災害等議題,他們都很熱衷學習,因此可以此作為組織鄉土教學的主要內容;高中階段由於學生已有一定的社會經歷,議題的範圍可以更廣泛更深入,人文地理如澳門的交通運輸、經濟產業、發展保育等,都可成為課堂互動討論的議題。

  近年,不少學校都已開展不同形式的鄉土學習,而且大多成效顯著。期望老師們可以與我們分享更多的實務經驗,共同推動鄉土教育的發展。

圖片來源http://www.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lanina/images/glbSSTSea.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