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立德樹人 · 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二)

刊於 2019年8月26日 澳門日報G01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
/752246352206711124.html

    上期提到: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環節,科技的飛速發展促使課改周期縮短,迅速回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但即便如此,課程改革也不可能推倒重來,而應該因時制宜,在傳承的基礎上去蕪存菁,在預見將來需要的立足點上改革創新。傳承與創新,是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
    “立德樹人”是內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新時代背景下邁進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下,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推動學校課程、教學與評價的變革,是達成這個根本任務和目標的具體措施。
    對於廣大教師而言,課改很多時間會被窄化成教科書的改變,甚或只是教學模式的改變。不難發現,不少課改公開課及共備教研活動,參與者大多集中討論深入解讀新教材,大多集中設計具體課堂教學環節的師生活動,而忽略了課改基本任務的思考與內化。我不稱此為本末倒置,但至少,沒有緊緊扣住根本任務和目標的課堂教學,往往會容易模糊了焦點,變成了僅在表層意義上教學方式的轉變。
    “立德樹人”作為課改的根本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核心價值的傳承和發揚。德育為先的教育觀,不僅僅是把德育科置於眾多科目的前面,而是所有科目,學校內的所有教育活動,都以德育,都以正確價值觀的培育,作為首要任務。
    二○一五年一月,時任英國教育大臣的Nicola Morgan明確提出推動英國核心價值是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她指出“所有學校都應該像提升學術標準一樣,加強英國基本價值觀培養,讓每個孩子懂得英國價值觀與學習數學、英語一樣重要”。UNESCO在一九七二年推出的《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和一九九六年《學習:財富蘊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兩份重要宣言式報告之後,二○一五年又進一步推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的第三大報告。這份報告在傳承上兩份報告的基礎上,對世界教育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後,明確指出以道德倫理為基礎的道德人文主義價值觀以及全面整體性推進的方式建議,這與國家正在推動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不謀而合。
    本欄曾提到,中國傳統儒家教育“學以為己”的思想,教育傳統的落腳點是“為己之學”。儒家社會中的傳統教育本來就強調的“以人為本”,着重培育“人”的素養,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學習是出於自己的興趣,為了提高自身修養,成就自己的人格與個人道德生命的完美。“現代學校”從西方引入中國以後,則逐漸改變了儒家思想中教育的本意。傳承中華文化傳統“以人為本”、“學以為己”的教育思想,在國際社會政治日趨複雜、經濟形勢動盪、科技發展迅速,未來社會將充滿着不確定性的當下,教育在傳遞知識、培養能力之外,必須要讓學生具備扎根於自身文化身份的品格與價值觀,才是為他們迎接未來挑戰所需的關鍵準備。而“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中國人的教育任務和目標,需要的正是以中國文化中厚重的德行養成、美德教化為歷史根基,延承至面向未來的社會和全球挑戰。
    最後,必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理解內地“立德樹人”建構學生核心素養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思路,不單是要學習其精神內涵,而更應將“立德樹人→核心素養→課程改革”這一框架有機整合到澳門教育以及課程改革的發展脈絡中,以國家一體的思路去推動建構澳門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都能融合大灣區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使能成為背靠祖國,立足澳門,面向世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