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從遊戲中學習(一)

文.黃逸恆
刊於20130429日澳門日報D09文化教思版
  • 課室內的一側,幾位學生在建構區玩積木,合作架起一幢三層高的大樓;
  • 另一側,一位學生穿上圍裙,戴起廚師帽,拿着工具在廚房炮製美食;另一位則在招呼兩位客人;餐廳外,兩學生正在合作準備一串串的串燒羊肉;
  • 舞台前,三位觀衆在細心欣賞四位同學在演《三隻小豬》的故事,扮演大灰狼的正追趕着小豬們;
  •  風箏作坊內,幾位工人正細心地把風箏塗上色彩斑斕的顏料,師傅則在旁邊監督作坊的工作流程,不時指導工人用心細作,把握品質要求;
  •  幾位學生正準備進入圖書館,並出示圖書證向館員借書。館內則有幾位學生安靜地閱讀着故事書;
  • 圖書館旁邊則是醫院,醫生正在為病人看診,護士在旁為病人準備藥物。

  上邊的景象,並不是甚麼電腦模擬遊戲,而是在一個三百多尺的課室發生。課室內,正有三十多位四至六歲的小朋友在上課

  這是山東濰坊市高新區一所幼兒園二年級的班級教學。課室不大,卻分為六個區域,而且井然有序。學生進入區域需要出示入區牌,每個區域則列有詳細的規則。兩位任教的老師穿梭於不同的區域當中,時而指導學生玩遊戲,時而觀察及紀錄學生學習的過程。

  學校每天的活動大概是這樣安排的:上午早餐後進行一節二十分鐘的主題活動,然後是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洗手後吃小點心喝杯牛奶後,就進入教室進行一小時左右的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再而是午飯、散步及午休。起床後,則有一個三十分鐘的安全教育及演習,之後就是另外一個小時的區域活動

  前述的就是這幼兒園一天兩次區域活動的景象。

  仔細走到每一個區域看,小孩子雖然在玩,卻不難發現,區域內的每一件道具甚至場景佈置,皆是經過老師們精心設計的,遊戲極富教育意義。而且,這不是一次兩次的遊戲,只要走到課室外邊,可見有一幅供家長每天查看的、由老師詳細規劃的月度課程計劃,以及每周教學設計,而都是經過規劃的、具階段性的、一環扣一環的幼兒課程

  課程的另一個表現是,小朋友雖然玩得都很開心愉快,卻完全不難發現當中的秩序與規範。那些三四歲的小孩,沒有一個會亂跑,甚至進入另一個區域時懂得換入區牌;圖書區各人會安靜看書,不會打擾別人;顏料、剪工等工具用完,會自覺放回原處;美食區的廚師絕不會隨便把廚帽摘下;表演區中觀衆席的小朋友,會安靜地專心看別的孩子表演,表演完會自動鼓掌表達謝意。

  這所學校為我們展示的區域活動,完全體現了從遊戲中學習的幼兒課程發展準則。

從《閱讀評鑑報告》看雙職家庭

文.林發欽
刊於20130415日澳門日報E05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p4.qhimg.com/t0140e02881b7fefb5b.jpg
  本澳教靑局委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發表的《澳門中小學生閱讀專項評鑑總結報告》(下稱報告),透過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從側面反映了澳門雙職家庭教育的問題,很有參考價値。茲引部分內容,盼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關注。

  近年澳門經濟迅速發展,人資緊缺,工資增長較快,吸引更多本地人(特別是家庭婦女)投身職場,使雙職家庭增加,部分甚至要夜班工作和輪班工作,以致家長與子女相處的時間不足,成為澳門教育的新問題。統計顯示,澳門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由三年的53.5%上升至一二年的68%,反映出家庭中父母雙方都出外工作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反映在閱讀上,就是進行家庭閱讀的時間不多。雖然家庭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卻犧牲了家庭教育的時間。

  報告稱,有老師反映澳門不少家長在賭場工作,而且需要輪班,所以家長都會送學生上補習社,即使每月要二千元學費的補習社依然門庭若市,現在的補習社扮演了家長的角色,有點像託兒所。以前父母都是雙職工的比例比較低,學校舉辦家長會或甚麼活動,差不多所有家長都會出席;現在班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父母都是雙職工,學校舉辦活動只有幾個家長參加。

  報告引述有校長指出,澳門很多家長都從事博彩業,他們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連學生校內的功課也兼顧不了,更遑論要他們協助子女閱讀,大部分家長都會把教導子女的責任交給補習社;有心的家長不多,部分家長愛理不理,有些連問卷都不想塡。沒有家長的推動和鼓勵,學生更不愛看書,因此,難以推行閱讀。

  報告又指出,有家長反映澳門的家長大部分都要上班工作,而且不少是雙職父母,尤其是父母都在娛樂場工作的,大半都會把子女交給學校或補習社,有時候老師接觸子女的時間比家長還要多,對於管教小孩,只能交給學校或補習社代勞。事實上,受訪家長都明白推廣閱讀不只是學校的工作,家庭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環,也知道自己有責任協助子女閱讀,可是礙於生計難以兼顧,只能由學校負責。

  報告分析指,由於雙職家庭的父母都要出外工作,大部分澳門的家長很難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雖然家長明白,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對子女養成閱讀習慣起關鍵的作用,但為了生計,只好犧牲了家庭教育,無可避免地把子女交給補習社。其實,此舉對子女的閱讀能力發展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閱讀評鑑報告》的發現對澳門教育界而言不是新問題,但近年卻越來越突顯,閱讀如此,整體教育也是如此。家庭和學校如何通過合作,尋求改善之法,關乎澳門廣大雙職家庭學生的未來。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期望

文/黃逸恆
刊於2013年04月01日澳門日報C03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link.photo.pchome.com.tw/s13/
secretpage/66/127501282826/
  每個人都會對一些事物有所期望,很多時候這些期望會成為推動我們行動的動力。作為老師,我們經常思考如何推動學生能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會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用具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又會採用更多促進學生學習的評核模式,推動學生提升學習成效,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有所期望。
  學校的生涯規劃輔導,是使學生能對未來有所期望有所憧憬的重要環節,當學生基本建立了自己中長期的生涯規劃,就會自然成為自發學習的動力,積極的學習態度自然會由此形成。那麼,現時我們的學生對學校的學習,對自己的未來又有什麼期望?以下的研究發現或許有助大家掌握學生現時的想法。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社會可能較多關注學生的成就表現,而一定程度地忽略了PISA計劃中的其他研究發現。事實上,這些研究發現對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尤其對於我們育人工作的加強甚有啟發的意義。
  從PISA2009數據資料可知,澳門參與計劃的十五歲學生中,有35%期望將來能讀完大學(韓國比例最高[80%),拉脫維亞最低[25%]);其次,有7%的高表現學生不期望上大學,而有21%的低表現學生認為他們將來能上大學;再次,有18%的學生期望在高中階段結束他們的正規教育。
  上述的數據,PISA研究給予我們幾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第一,7%高表現學生不期望上大學,這意味著這些潛在人才將有機會流失,因此學校和老師有需要珍視這些孩子往後至少三年的學校生活時間,激勵他們建立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卓越的成就;

第二,要重視21%的低表現學生認為他們將來能上大學的想法,激勵和支援這些在學習上稍為落後但有抱負的學生,改變學習的表現並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機會;

第三,而近五份之一的學生如選擇只完成高中教育階段,則有必要協助這些學生在往後的學習中,加強其投入到勞動市場所需具備的技能和素養,當中,近年政府推動學校在普遍高中設職業技術課程應有一定幫助;

第四,比對2003年,期望將來能讀完大學的澳門學生減少了近一成,說明近年經濟的發展,對學生的職業和生涯規劃帶來比較明顯的變化。

  個人絕不認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說法,作為老師的我們都期望,外在的激勵能使學生逐漸成為內在的期望,適當的期望輔以合宜的輔導和協助,將有助其不斷追求卓越,也就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之所謂蹬腳摘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