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口述歷史中的中華教育會

照片來源:http://www.edum.org.mo/gallery/collection/
文. 林發欽
刊於20151026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今年中華教育會迎來她的九十五歲生日。
    教育團體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澳門更是如此。因為早期澳葡政府放任華人教育,華人教育團體和學校實際已成為華人教育的提供者,中華教育會的誕生與成長,正是澳門教育歷史與現狀的寫照。是故,中華教育會九十五年的歷史,實質就是百年澳門華人教育的縮影,值得澳門人關注和研究。
    傳統歷史研究以文字史料,即文獻和檔案為主要證據,忽略對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的應用。口述歷史是研究現代史和社會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可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和文獻本身不具備的功能,提供新的史料形式──口述史料,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口述訪談。中華教育會雖然有近百年歷史,但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資料卻散落在各種檔案、報章、特刊之中,要歸納和總結並不容易,而曾經參與近六七十年會務工作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卻還有很多人健在,透過他們的敘述,再輔以文獻,反而更容易拼湊出歷史的原貌。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中華教育會與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合作開展“澳門中華教育會資深會務工作者訪談計劃”,深度訪談十五位參與中華教育會工作的教師,憶述教育會數十年的歷史發展。有關成果目前已結集成《會史留聲:澳門中華教育會口述歷史》出版。
    這個書名有意思,一個團體歷經九十五載不僅沒有塵封成為歷史,而且生機勃勃,風華正茂,成為澳門教育的中流砥柱,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事情。人去留名,雁過留聲,九十五載蹣跚走來,從先賢劉雅覺神父、梁彥明校長,到今天中華教育會口述歷史的敘述者吳培理、何德明、冼為鏗、林顯富、羅佩芳、劉羨冰、黃楓樺、伍華佳、郭瑞萍、朱杏兒、許瑞瑰、李沛霖、岑美娟、何少金、王文常諸位先生,百年間幾代人的傳承與蛻變,合作與碰撞,奮鬥與堅持,光影揮灑,透過衆人之聲,時間留痕,會史留聲。這不是專家寫的歷史,而是主人自己的敘述,更親和,更可感。
    冼為鏗先生憶述中華教育會會址的變遷,道出一個教育社團堅韌掙扎求存的成長歷程,也從側面折射出澳門教育近數十年的困頓與發展。
    林顯富校長細述全澳學生運動會的起源、暫停與中興,特別提到:“到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澳門之後爆發‘一二 · 三事件’,壁壘分明,我們的子弟學校即紅色學校,和教會學校分得很清楚,所以這個對學生體育活動是很不利的。”今天“壁壘”早就不復存在,但這種真實回憶,直面歷史的精神與內容,本身就是珍貴的澳門運動史料,超越會史,卻又更彰顯會史的光輝。
    劉羨冰校長回憶與社會各界一起爭取教師權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種種歷程,實際上就是澳門教育長足發展,走向專業化、現代化的過程。
    這些教育範疇的口述歷史,既是教育前輩的個人故事,也是中華教育會的集體記憶,更是澳門教育的歷史聲音,值得一讀。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從一節澳門地理課說起

文. 黃逸恆
刊於20151012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birmingham.ac.uk/
Images/college-social-sciences-only
/education/courses/ite-geography2.jpg
 
    首次踏上教壇是在大學第四級時實習的學校,一所位於廣州市郊南海大瀝鎮的農村學校。
    實習期間,由於我們班同學都來自內地不同省份,因此,實習的其中一節課就是讓我們向學生講授自己家鄉省區的地理環境。而衆多同學之中,我的那一節課最令學生期待,因為,其他班的實習老師講授的,他們大概都有所了解,來自四川的同學,會向學生介紹他家鄉的黑土、河川;來自安徽的同學,就介紹丘陵梯田。而我這個來自澳門的實習老師,那一節課要講的當然就是澳門地理。
    四川、安徽的地理環境以及特點,學生的課本上都有介紹,四川盆地的黑土、東南丘陵的梯田更屬初中中國地理中地形、農業必教的內容。因此,我要向學生介紹在他們課本裡只有短短一版紙左右的澳門地理,加上當時正好是澳門回歸前幾個月,澳門地理那一節課,早就讓學生引頸以待。
    為了準備這一節課,我需要比其他同學花更多時間,由於學生手上的地理教科書有關澳門的資料有限,因此我必須補充更多的教學材料,去豐富那一節課。因此,我利用實習期間的數天假期,跑回澳門搜集相關的資料,去備好那一節學生有所期待的澳門地理課。
    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是地理教育,因此,我雖然不是黃就順老師的學生,卻早在進大學之前就已經知道黃老師這位在澳門教育界無人不知的地理老師。要上好一節澳門地理課,要找最豐富甚至是第一手澳門地理的資料,當然就要找上黃就順老師了。黃老師十分支持後輩,一個從未見過面的師範大學生,居然第一次就把我邀請到他家裡來,和他談了接近三個小時,老師更向我分享教學心得,教我教學方法,之後,更把他一箱又一箱,一疊又一疊,有關澳門地理方方面面的剪報、地圖、資料通通翻出,逐份介紹,最後,甚至把那些孤本資料直接借我拿去影印。那一天收穫之豐,使後來那一節澳門地理課自認為精彩非常,學生們都聽得津津樂道、積極發問,初踏講壇的我得到學生們如此熱烈的反應,感到非常高興,自信心亦增加了不少,對後來實習課堂的表現大有幫助,畢業時的成績表,最高分數的科目就是實習課。

    翌年畢業,得母校聘用成為正式的地理老師,上面那一節實習期間的澳門地理課堂對我影響很大,自此,我就堅持盡可能每個地理課題都增補有關澳門地理的內容,每講到有關地形地貌、氣候氣象、河流海洋等自然地理,必先以澳門相關情況作引子再切入課題;每至產業區位、人口人種、民族文化等人文地理,亦多以澳門作為例子,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進行比較。藉此,讓學生在上地理課時,透過身邊和生活的實例,提升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更多地讓學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這個小城──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