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再談澳門高教的生源危機

文.林發欽
刊於20141124日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designboom.com/
wp-content/uploads/2013/08
/university-of-macau-exempt-from-
firewall-designboom01.jpg
一一年三月廿一日,即差不多四年前,我在本欄發表〈澳門高等教育的生源危機〉一文,指出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總體辦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層次逐級提升,專業課程有所增加,私立大學龐然崛起,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日漸提高,澳大躊躇滿志落戶橫琴,凡此種種,盡顯一派新氣象。但與此同時,澳門大專院校正面臨本地生源逐年減少的危機。這篇文章同時提出,普及高中教育、爭取更多本地生留澳升大、擴大成人夜間大專教育、爭取招收更多優秀的外地學生、擴大研究生教育等方式,應對生源危機。由於生源危機的實質影響要到二一五年才逐漸顯現,一八、一九年最為嚴重,所以當時社會並未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
 及至一三年七月,即一年多前,澳門日報有記者訪問我對高教發展的展望,我談了多個方面,當中再次提到生源危機。距離一五年漸近,而且是新聞報道,所以迅速引起本澳和外地的關注。有澳門媒體轉載相關報道,內地有媒體以此為題舉辦公開論壇,內地全國性的新聞網站如新華網、多維新聞網、中國新聞網、新浪等和一些地區性的報章也相繼轉載有關報道,使此問題在短期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及後,澳門大學校長在公開活動中被問到相關問題時,卻表示不擔心未來收生問題。
 但無論擔心與否,未來幾年本地高中畢業生逐年遞減已成事實。
 猶記得龍年前後,社會各界開始關注新生人口回升的問題,但當時的關注焦點卻是龍B效應。我在本欄和接受記者採訪時,多次強調這問題與龍年關係不大,而是基於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本澳已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出生人口回升時期。當然,龍年過後,今天大家都有這種認知了。回到高教問題,我們同樣不能不未雨綢繆,如果其他變量不變,從一八/一九學年起,本地應屆高中畢業生約只有三千多人,若仍有約一半學生赴外地升學,餘下生源明顯無法滿足十所大專院校的收生需求。
 再次提出澳門高等教育生源危機的問題,不是認為有本澳高校在此危機下應該或者將會結束,而是希望藉此總體反思和規劃我們的高等教育。坊間一直有意見認為,澳門作為一個有約六十餘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卻有十所大專院校,是太多了。事實卻是剛好相反,關鍵不是院校的總數目,而是所能提供學額的總數目以及學科的質素。
 根據二一二年的統計數字,本澳目前有適齡大學生總人口四萬五千餘人,包括澳門在內於世界各地就讀高等教育課程的澳門學生估計合共接近三萬人(包括在職兼讀生和研究生),即是說,我們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估計為六成,作為一個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尚有持續提升的空間。另一方面,一一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本澳只有百分之十六點七的人口完成高等教育。澳門現代高教發展只有三十餘年,加上是一個移民城市,本地高教人口比例明顯偏少,包括在職兼讀在內的高等教育課程尚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也承擔重大的社會使命。
 澳門高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尷尬地遇上本地生源危機期。各大專院校能否及早正視問題,在追求普世學術價值的同時,不忘服務本地社會這個核心價值,將成為澳門高等教育能否從中轉危為機的關鍵。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功課

文.黃逸恆
刊於20141110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blogcdn.4tests.com
/wp-content/uploads/2014/10
/mandatory-homework.jpg
 上小學的那段日子,回家後媽媽總習慣把做完功課未掛在口邊。結果,放學打開電視看《足球小將》成為小時候一件萬惡的事情。印象中,小學時期的功課可真不少,數學練習題、大小毛筆字幾乎是每天必須的作業,還有那些最令我感到困難的次數頻繁的背書。上中學後,感覺功課在量上有所減少,但在質方面卻大有要求。單是代數、幾何所佈置的廿幾道題目,加上打電話問功課的時間,就得花上一小時以上,還有老師佈置要完成中英文課文後面的那堆Homework、歷史地理科在課堂派發要在課後完成的各式工作紙,以及電腦堂佈置一星期內要完成的火星文程式功課。白天上學、晚上做作業,成為求學時期每天重複發生的事情。
 前些日子,朋友在Facebook發帖展示她與孩子一起完成的功課,一看不得了,那完全是建築系畢業班學生的建築模型作品,難怪回應的朋友都在質疑她與孩子一起完成的程度究竟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她們回應說那份已經不算是最好的功課。當然,父母與幼稚園小朋友協作的作業,有一定程度的親子意味,坊間不少親子讀物亦會倡導父母與孩子一同完成作業,以作為親子活動的其中一環。
 今年九月,美國家庭學習中心(NCFL)公佈了一項有關家長參與孩子作業的調查報告,調查發現,千多名受調查家長中有六成認為對孩子的家庭作業幫不上忙;約四分一的家長表示由於太忙抽不出時間輔導孩子完成作業;約三分一的家長認為,因為他們欠缺相關學科知識而不能很好地協助孩子把作業完成。
 當然,亦有一些專家不贊成父母過多陪伴孩子做作業,認為忙碌的家長反而會對孩子的學術成就有幫助。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John Rosemond認為,愈是盡責輔導小孩課業的父母,孩子完成作業的責任心反而愈少;認為家長過多介入孩子的功課,會一定程度影響孩子建構知識的過程。當然,John Rosemond同時強調要根據孩子不同狀況而採取不同對策,不能一概而論。
 NCFL認同John Rosemond有關家長過多參與孩子學習會產生不良效果的觀點,因此,調查建議家長應更多協助孩子設定好家庭作業及睡眠休息的時間表,而非直接介入孩子的功課。
 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回家做功課成為檢視孩子勤奮的指標,但必須注意的是,過多的功課並不等於會有更佳的學習成效。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教授Harris Cooper,分析了超過六十份有關功課對學習成效相關研究的報告,其結論是功課有助提升中學生的學習成效,但對小學生而言並不明顯;分析同時發現,高中學生家庭作業時間如果多於每天二點五小時,對學習的幫助反而下降。
 由此可見,合理規劃和佈置作業十分重要。但受傳統思想影響,華人地區特別重視功課,身邊有不少家長朋友除了學校佈置給孩子的功課外,還要購買大量補充練習給子女做。因此,功課的合理規劃並不能只靠學校單方面開展,家長的正確認識和配合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