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舊居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02月22日澳門日報E07文化教思版
  小時候父母都要為口奔馳,而且工作時間長,沒時間帶孩子,兒時有一半時間在奶奶和外婆家度過。家中親戚甚多,單是堂表兄弟姊妹已近二十。每逢周日,大夥兒都會跑到外婆家中,大人們麻雀耍樂,小朋友們就在大宅前園、轎道嬉戲。大宅佔地四千多平方米,最高峰時曾有三百多住戶,不少住戶租齡達二三十年,因此彼此早已認識,每逢春節中秋等大時大節,庭園玩耍的小孩人數更足以組織數隊足球隊,熱鬧非常。
  大宅有井數口,大人們為了安全起見,傳出不少可怕故事唬嚇孩子,說大宅過去曾有不少妹仔投井自盡,深夜更有白衣女子從井口爬出,古井成了孩子們禁足之地。最可怕的,要數那檐下掛有“榮祿第”牌匾的樓房,聽說古樓有一入口可直通大宅花園,但小孩們從未涉足,只能從轎道旁圍牆頂上的琉璃花窗中窺視,卻見花園燈光昏暗,陰森恐怖。
  爸爸媽媽小時候就住在這裡,當時澳門百業待興,奶奶和婆婆兩家人各租大宅兩小板間陋室。奶奶一家七口,外婆一家九口老老少少連同其他幾伙人,全擠在那個稱作“日月光華”的樓房內,因此我父母各自的兄弟姊姊全都認識,爸爸和媽媽、小姨和姨丈等都是靑梅竹馬,後來生活條件改善了才逐漸遷出,最後剩下外婆和舅舅留下來獨租全層。到現在我仍然模糊記得,外婆靠在那個刻有“日月光華”牌子下面百葉窗前抽煙的樣子,和那塊我曾頭着地跌倒劃下凹痕的紅地磚,還有那兩檔在大宅門前兩旁的零食和理髮小店。
  那座曾留下兒時記憶的大宅,就是剛修復公開展示的鄭家大屋。公開參觀的第三天,和弟弟帶着爸媽回到大宅,看看那個他倆童年生活的地方。正好在門前碰到文化局的陳副局長。陳先生知道爸爸曾在大宅住過,忙向他打聽從前大宅情況,向他介紹局方修復的過程細節,並帶我們走進老父也從未踏足的樓層,最後更領我們到仍未能對外開放的部份,那個爸媽曾居住的樓房——日月光華,弄得他倆興高采烈,向我們如數家珍般訴說童年往事。
  參觀的當天,除了一些遊客外,還有不少如我爸媽般過去曾居住大宅的老住戶。可以想像,老人家回到他們曾度過數十年的地方,看到修復一新的大宅景象,回想當年的點點滴滴,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幸好,大屋未有因為都市的急速發展而被拆去,畢竟大屋保存的不僅是一座歷史建築,而是一座曾有三百多戶人生活記憶的文化遺產。唯一可惜的是,現在的大宅似乎只剩下一副空殼,鄭觀應時期的文化內涵仍然有待豐富,三百多戶人的生活記憶卻逐漸流逝。大宅外觀的修復與人文內涵的保存,哪個才更迫切?

澳門文化局鄭家大屋網頁:http://www.wh.mo/mandarinhouse/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忽然鄭家大屋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10年02月08日澳門日報E07文化教思版

  耗資四千多萬,維修八年的鄭家大屋終於對外開放了。這幾天,從新聞界、文化界、政治界到旅遊界、敎育界,以至社會大衆,大家一下子“忽然鄭家大屋”起來。開放的首天,鄭家大屋門前竟出現參觀的人龍,我從事導遊培訓和歷史敎育工作多年,從未見過這般景像,眞敎人振奮!
  當然,我也知道,這種“忽然鄭家大屋”現象的背後,是另有原因的。特區政府於2001年接手鄭家大屋的業權,隨即展開修復工程和相關的硏究工作,一修就是八年。八年來當局多次承諾在某個期限前開放,但最終都無法兌現,以致鄭家大屋的修復問題近年一直成為議員的質詢對象,頻頻見報,為居民廣泛認識和關注。因長時間未能對外開放,使公衆產生好奇和期待,卒使澳門出現市民排隊參觀古蹟的熱鬧景象。
  可以預期的是,本地居民在門外排隊等候參觀古蹟的現象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所以“忽然鄭家大屋”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讓全澳居民一起來關注澳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問題。
  報載當局欲將鄭家大屋發展成澳門的鄕土敎育中心和愛國愛澳敎育基地,這種定位受到歡迎,是對歷史敎育學界多年訴求的一種回應,也符合鄭家大屋的歷史背景。但問題是,鄭家大屋八年修復的結果,只是搶救了軀體,卻遺失了靈魂。建築硬體的修復和歷史內涵的硏究應是同步進行的,但今天我們卻只見形體,不見精神,注定所謂的“鄕土敎育中心”和“愛國愛澳敎育基地”成為門面口號,短期內難以發揮出理想的敎育效能。
  鄭家大屋的例子,其實就是澳門文物保護和利用的普遍現象:單體建築的硬件得到較好的維護,但建築背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卻備受忽視。這或許與澳門文物保護專責部門人員的專業背景有關,建築專業人士是文物保護的主要力量,但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又不能單靠建築師來完成。應當肯定,澳門回歸十年來,大部分單體建築確實受到較好的修復和保護,但如何強化文化遺產的歷史硏究,使文物彰顯出厚實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歷史個性,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可迴避的問題。
  舉個例子,當學生、市民和遊客第一次走進鄭家大屋時,他們肯定會被屋內整潔、新淨、古樸、宏大的外表所吸引,並產生很好的建築美學享受,繼而知道這就是中國近代思想家、實業家鄭觀應的祖屋。但除此以外,我們還能提供更多的內容和資訊嗎?眞正進行文化旅遊的旅客不會滿足於此,有心利用鄭家大屋進行鄕土敎育的老師更不會滿足於此,社會對鄭家大屋的期待也絕不止於此!
  “忽然鄭家大屋”或許正是我們檢討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政策的好時機,重硬體、輕內涵的文物導賞,只會“淺化”靑年學生的知識。本地許多學者長期積累了衆多澳門文化遺產的實物、圖片和文字史料,只要加強組織和動員,定能為澳門文化遺產的硏究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