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權宜之計與新瓶舊酒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8/17/content_1454808.htm

    本期以戰疫後的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作為主題,嘗試看看我們可否藉此教改契機,進一步推動澳門學校教育的發展。

    權宜之計?

    疫情發展至今,我們基本都已經有與病毒共存一段相當時間的心理準備,而實施了數月的停課不停學,教育行政當局、學校、老師,甚至家長和學生都能迅速地回應突如其來的轉變,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此種事前未有周全規劃的權宜之計,仍然有必要進行制度上的轉變和革新,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疫情與生活共存的將來。

    不難發現,此次停課不停學,除了科技應用手段外,更深層次的是課程、教學與評核模式的轉變。原來坐在教室,分階段分級分班的學生,以及按科目、課節、教材、進度、測評的課堂基本模式,卻一下子成為了在家學習最大的障礙。自覺學習的學生失去了課堂和教師依靠之後,學習的目的、任務和進程變得模糊,也難以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效。缺乏主動學習能力的學生,突如其來的“自由”如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白白地真空了數月寶貴的學習時間。幸好,澳門的疫情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地得到控制,中小學亦在暑假前的個多月前恢復上課,停課不停學對學生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尚未凸顯。

    新瓶舊酒?

    問題出在哪裡?所謂停課不停學,如果只是新瓶舊酒,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小三乙三十位學生分別在家中,在星期二上午十一時一起利用家中的電腦,透過視像軟件觀看在電腦另一端的常識科老師講授四十分鐘光合作用。”對於舊瓶新酒,二月份光明日報刋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似乎也很不客氣:“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作為核心資源的課程學習資源,還大多是從過去的一師一優課資源庫裡小量選出來的,一師一優課平台的優點是規模大,缺點是利用率低,因為同質化嚴重,且過於規範和傳統。學生用了新的學習技術,換了新的學習環境,然而碰上的還是那個熟悉的面孔,不變的內容,老套的調調,對追求新奇的學生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其感受可想而知。”

    可見,資訊技術應用能應對在家學習平台的難題,但如果不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去重新築構一個對應的學習模式,並進一步發展並重組成一套教育方案,把這瓶只用資訊技術包裝的舊酒,喝下去恐怕只會白白地吐出來。

    老實說,新酒應該是甚麼酒,筆者也沒有肯定的答案,但既然是新事物,提出來給大家一同參考討論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下期,將嘗試結合一套剛好在一百年前提出的教育計劃(由海倫派克赫斯特(Helen Pa-

    rkhurst)於一九二○年前後在美國麻省道爾頓鎮創立的道爾頓教育計劃(Dalton Plan))作為疫後在家學習的建議方案。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