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資訊 · 科技 · 教育 (二)

文. 黃逸恆
刊於2018年02月12日 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josemanuelbautista.net/wp-content/
uploads/2013/08/cover-photo.jpg

 這是一節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數學老師在互動式白板上書寫、顯示圖表、播放影片,並將數學習題顯示在互動式白板上,習題下面顯示的是四組供學生選擇的答案。
 課室中的每位同學面前,均有四張印有QR Code(二維碼)的卡片,每張卡片分別印有代表ABCD的四個答案,同學們選取答案卡後舉高,數學老師以平板電腦掃瞄所有答案卡,數秒後全班同學的回答顯示在互動白板上,系統同時運算出統計資料。
 每節課的所有數學習題是經過設計的,系統為一個教學內容設計了若干道有關聯性的習題,同時,系統會透過同學對各題的回答,分析同學在哪個環節出錯,從而推算學生尚未掌握的知識點。因此,每節課老師都會花一定的時間,對不同學生尚未掌握的環節進行針對性的補充教學,以鞏固所學或未學懂的知識,並確保建構出學生的知識體系。
 這所小學,各個課室均設有互動白板和其他電腦設備,並為每位老師和學生提供了平板電腦。每一節課,不管是哪一個科目,都會定期按需應用電腦進行學習;甚至測驗考試都已經不再使用紙筆,取而代之的是以平板電腦作答。
 學習進程也因學生而異,以語言科的課堂為例,教材和活動都會因應不同學生的學習快慢有所不同,系統會為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擴展的資訊,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則會反覆提供學習內容以鞏固知識基礎。
 學校早已將傳統的生物科轉變成生態課程,課程除理論學習外,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讓學生設計及製作工具,以進行生態觀測及實驗。學校提供3D打印設備,讓學生在電腦設計工具模型並能使之成為活動工具。此刻,學生們正在用3D打印設備製作一個餵飼野鳥的鳥屋,這個學期,同學會觀察鳥屋內野鳥的情況,並會分組向老師提交這學期的生態報告。
 學校所有學生都使用一個名為“ekool”的電子化學生手冊,老師在此填寫學生每天的課程內容、作業、進度等資訊,家長可以隨時知道孩子的學習進程,並適當地在家中為孩子指導學習。而這個“ekool”系統除了是學生手冊外,更記錄了學生作業作品等成果的學習檔案設備。這個個人化的學習檔案,記錄了學生從小一至小六每天的學習歷程,當然,也包括運動歷程和體格變化,以及多年來藝術課的藝術作品。
 上面提到的學校,並不是理想和概念上的未來學校,而是真實地發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Saksa Gumnaasium學校,而且,這種數位化的學習模式,不只是一所學校,而是全愛沙尼亞的所有學校。
 或許,這就是愛沙尼亞學生數碼閱讀素養在全球領先的原因之一。
 應用資訊和科技改進及提升教育品質,各國都在努力探索和發展中,在可見的將來,資訊科技勢將扭轉傳統教育目前所面對的限制,尤其,當我們不斷在強調適性化學習的教育改革思潮下,資訊科技的應用將為此創造一番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