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工匠精神與職技教育

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05月08日 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proc2a37c.pic23.websiteonline.cn/upload
/58c7c4a8afd86c9_1zth.png
家中用的電飯鍋是著名的飯鍋品牌象印,據說其最高級的飯鍋製作組裝流水線,是由四十六個作業員手工完成,而決定飯鍋優質與否的核心——內鍋,則由經驗豐富的專門師傅從二十公斤的原鐵以手工鑄造成一點八公斤的成品,單是內鍋已經可謂匠心獨運;象印公司研究人員還深入研究有日本第一炊飯仙人之稱的村嶋孟老先生的煮飯方式,模仿村嶋先生的鍋具設計出廣且淺的鍋型,並加入中間凸出的加熱環——羽釜,使由中間加熱,熱能不外漏之餘,還讓整體熱能更全面和均勻,令對流更充分,以達到每一粒米都受熱的境界。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設計能有效讓米飯裡的還元糖提升60%,氨基酸增加10%,讓米飯更香,口感更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象印公司對電飯鍋這樣一件生活日常用品的製作,即能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的內涵——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苟、耐心、專注、堅持、專業和敬業。
  工匠精神的提出,對內地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職業技術學校已開始摸索並正在實踐弘揚工匠精神與創新職業教育的有效合一的教育模式,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元素。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李小魯副會長指出,“工匠精神”應該成為學校職業教育的靈魂,成為每一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所努力嚮往的一種境界。
  與日本有相似民族特質的德國,其工業製造水平之所以登峰造極,也是因為其根植民族文化深處的“工匠精神”,德國的工業從業員擁有如此素質,便要歸因於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後,便會進入定向階段。定向階段主要是為了挖掘孩子的天賦與興趣,完成此階段後,會按照學生的個性特質,依照家長的想法與老師的建議,讓學生至三種不同的中學就讀。德國的中學教育具有比較清晰的指向性,進入中學的學生可以選擇職業預校、實科中學以及文理中學就學。在德國,學生若要進入大學,則一定要於文理中學畢業。但實際的情況是,德國有七成的學生選擇的軌道是學習一技之長,也就是進入職業技術教育的體系進行學習,當中,更多的是進入德國的雙元制(Beruf)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緊密結合,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接受雙元制培養的學生約有七成的時間在企業,三成的時間在學校。學生學習期間不交學費,同時每月可以得到由企業提供的生活津貼及法定社會保險。據統計,德國現時的二百一十萬家企業中,有20%參與開展職業教育,並且大部分是大中型企業。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經過企業培訓後,其受僱率高達66%。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其根本在於德國的傳統文化是全民、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文化,而其成功實施,則需要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三方密切合作。
  澳門職業技術教育制度目前正在思考改革方向,當中,如何體現“工匠精神”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如何加強校企合作、如何革新社會對職技教育的理解,均成為制度改革需要關注的核心環節,具體內容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