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關 懷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06月14日澳門日報E06文化教思版

因為我們從出生即生活在關懷的關係之中,也就自然對他人施以關懷反應。當我們需要引出倫理關懷時,會從曾被關懷的記憶中建構關懷之理想,所以關懷倫理是一種實用式自然主義……。假如沒有這種關係,沒有人可以獨立存在。
——引自(Nodding,1995:135)

學校是一個充滿人際關係網絡的地方,其關係的品質影響師生的學習、感受與經驗,以及學校是否成功。

美國“關懷倫理(Care Ethics)”學者諾丁(Nel Nodding)主張敎育的目的在於依學生的要求,培養有關懷理念和關懷能力的人。諾丁的關懷倫理的內涵,主要包括:關係的建立、重視相互性、動機移置全心接納,以及展現行動等幾個方面。諾丁認為“所有的社會遠大的理想,最後終究要落實到人際關懷關係的實現。” 那麼,應如何建立學生的關懷之心?本人任敎的學校規劃了一系列的年度關懷敎育計劃,結合專題硏習與行動實踐,並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要求學生了解澳門需要關懷的群體。正如諾丁所言,要發展學生的關懷倫理,首先需要讓學生建立關係。為此,學校邀請了數個本澳關注弱勢的社會團體和機構,先後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城市,卻未受別人重視、生活困窘,甚至被誤解歧視的社群的狀況概要;接着要求各小組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澳門的弱勢群體,開展專題硏習,讓學生深入認識被關懷者的生活困境和實際需要。

為了進一步發展關懷倫理中強調的相互性與動機移置,第二階段學生將需要制訂行動方案。經小組指導老師的協助和引導,設身處地因應被關懷者的實際需要,各組提出準備開展的關懷行動規劃方案。

諾丁認為“關懷隱含着能力”,因此關懷不只是態度,它更須化成行動,完成任務,而且是設身處地,基於被關懷者的需求、福祉、利益而行。由此,第三階段即就規劃方案開展實際行動。上周,各小組都自發在學校大堂義賣自製的小食、小手工籌募行動經費,關懷之情隨即洋溢校園每一角落。雖然小食及手工質量一般,卻因為關懷之心,引來同學們爭相“搶購”,因為同學們都知道,各小組籌得的善款,將代表着他們的關懷之心於日後各小組的探訪、服務行動中,轉到被關懷者的手中、心中。

註:(Nodding, N.(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endy Kohli(ed.) Critical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Y.: Routledge .)

圖片來源: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I/51Dkj-vnEuL._SL500_AA300_.jpg

街道掌故與鄕土敎育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10年05月31日澳門日報E06文化教思版

鄕土敎育的理論總是說,開展鄕土敎育最好從現實生活出發,從身邊事物入手,將學習對象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透過生活學習,在老師的輔導下自我實現知識的建構。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實行起來,到底有哪些鄕土敎育素材可供選擇呢?選好素材又如何開展敎學呢?這是我平時與老師閒聊時最常被問到的議題。
很老套地說,這個問題很易回答,也很難回答。這不是故弄玄虛。易答者,因答案大家都知道,如澳門有特色的鄕土敎育素材有敎堂、廟宇、歷史人物、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遺等;難答者,因為所有列舉的素材,沒有一種是適合所有學生的。例如敎堂和廟宇,對沒有宗敎信仰而又很少觀察文物的學生來說,它們雖然都在社區附近,但仍感陌生,正是“那麼近,卻又那麼遠”。所以,當我們滿心歡喜策劃一個鄕土敎育專題,以為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時,有時卻發現考察大三巴牌坊與到北京參觀故宮,對部分學生來說,經驗沒有兩樣。
我想,街道應該是學生的“最大公倍數”,無論男女,不論年級,無分信仰,學生每天都要行走在社區不同的街道上。而這些每天擦身而過的街巷,只要用心撥開塵封的記憶,竟是那麼別有天地,那麼令人着迷。
澳門現有街道逾1,000條,總長度超過400公里,其中很多有數十年歷史以上,舊城區的街道更動輒就經歷上百年的滄桑。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人逐步定居澳門,聚居成鎭,早期澳門城市的雛形逐漸形成。城鎭的發展,必會伴隨着街道的開拓。澳門作為一個輻射狀擴張發展的城市,早期城市的街道得到較好的保留,並與新街道互相映襯,新舊共存,中西兼融。小城的街道,從名字、文化內涵、歷史遺蹟到規劃設計、建築外觀,無不流露着獨特的個性,異彩紛呈。在過去四個多世紀的歷史歲月裡,不同文化在這方土地上紮根滋長,和而不同。其間的點點滴滴,雖然早就淹沒在塵封的歷史之中,但透過古老的街道,尋訪被人遺忘的角落,我們還是能夠從中追尋到歷史發展的軌跡,重構澳門的過去。
我建議有意推動鄕土專題硏習的老師,可先以“街道”為題,引導學生體察鄕土景觀之美,感受鄕土文化之厚實,再推而廣之引入其它鄕土主題。 街道的地理位置、建置時間、名稱由來、歷史變遷、建築遺產、重大事件、關連名人、歷史圖片等方面,皆可成為考察的內容。一個學生或一組學生考察一條街道,一個班或一個年級就可以合起來考察一個社區;從單一街道,到單一社區,進而擴展至整個澳門,由淺入深,從線到面,層層深入,確實精彩。
有句敎育名言:不是學生沒有才華,而是我們沒有給予學生發揮才華的機會。每次鄕土敎育課程的推行,學生總能給我驚喜——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有興趣的老師不妨一起來嘗試!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File:Streetscene_Maca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