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關 懷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06月14日澳門日報E06文化教思版

因為我們從出生即生活在關懷的關係之中,也就自然對他人施以關懷反應。當我們需要引出倫理關懷時,會從曾被關懷的記憶中建構關懷之理想,所以關懷倫理是一種實用式自然主義……。假如沒有這種關係,沒有人可以獨立存在。
——引自(Nodding,1995:135)

學校是一個充滿人際關係網絡的地方,其關係的品質影響師生的學習、感受與經驗,以及學校是否成功。

美國“關懷倫理(Care Ethics)”學者諾丁(Nel Nodding)主張敎育的目的在於依學生的要求,培養有關懷理念和關懷能力的人。諾丁的關懷倫理的內涵,主要包括:關係的建立、重視相互性、動機移置全心接納,以及展現行動等幾個方面。諾丁認為“所有的社會遠大的理想,最後終究要落實到人際關懷關係的實現。” 那麼,應如何建立學生的關懷之心?本人任敎的學校規劃了一系列的年度關懷敎育計劃,結合專題硏習與行動實踐,並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要求學生了解澳門需要關懷的群體。正如諾丁所言,要發展學生的關懷倫理,首先需要讓學生建立關係。為此,學校邀請了數個本澳關注弱勢的社會團體和機構,先後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城市,卻未受別人重視、生活困窘,甚至被誤解歧視的社群的狀況概要;接着要求各小組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澳門的弱勢群體,開展專題硏習,讓學生深入認識被關懷者的生活困境和實際需要。

為了進一步發展關懷倫理中強調的相互性與動機移置,第二階段學生將需要制訂行動方案。經小組指導老師的協助和引導,設身處地因應被關懷者的實際需要,各組提出準備開展的關懷行動規劃方案。

諾丁認為“關懷隱含着能力”,因此關懷不只是態度,它更須化成行動,完成任務,而且是設身處地,基於被關懷者的需求、福祉、利益而行。由此,第三階段即就規劃方案開展實際行動。上周,各小組都自發在學校大堂義賣自製的小食、小手工籌募行動經費,關懷之情隨即洋溢校園每一角落。雖然小食及手工質量一般,卻因為關懷之心,引來同學們爭相“搶購”,因為同學們都知道,各小組籌得的善款,將代表着他們的關懷之心於日後各小組的探訪、服務行動中,轉到被關懷者的手中、心中。

註:(Nodding, N.(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endy Kohli(ed.) Critical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Y.: Routledge .)

圖片來源: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I/51Dkj-vnEuL._SL500_AA300_.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