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學習共同體(三)

文.黃逸恆

刊於20130304日澳門日報D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
learning3/japan/images/3.jpg

自佐滕學教授在一九八年與神奈川茅崎市教育委員會合作,沿着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建立起濱之鄉小學後,單在日本,至今已有近千所的中小學引進了這種以學習型社群為核心理念的教育模式,濱之鄉模式成為日本革新教育的代名詞。
佐滕教授倡導學校應該充滿協同學習的氛圍,孩子不再是獨立的個體,整個課堂的所有孩子以協同學習的方式,不斷展開對話、思考、辯論和合作。學習不再是簡單的輸入、刻板的背誦,取而代之的是不斷進行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和創造等的高層次思維。學生們一起協作開展不同領域,甚至跨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共同研究他們喜歡的課題。這種革新的改變,奇蹟地使學校原來的二十多名輟學生最後全部回歸校園,至今仍保持零輟學的狀態。
學習共同體所倡議的不僅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誠如佐滕教授多次的強調,學習共同體這個教育理念要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是所謂的全校參與”——“協同學習應同時在教師與教師之間,科主任與教師之間,不同科目教師之間呈現。
校內研習會是體現上述教師間協同學習的重要體現。所謂校內研習會,華人地區比較多採用的說法是教研活動。佐滕教授深信,教師工作的專業體現不僅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更不能只停留在教書的層次。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能夠不斷思考教育,應該不斷吸收、消化、創新;同時,教師不能再是單打獨打鬥地面對教育的種種新議題與新挑戰,教師與教師之間,應該建立更緊密協作的關係,彼此之間互相分享、指導、學習。
近年,澳門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學校進行持續的教育改進計劃,並已漸見成效,當中尤其以教研活動的推動,使得不少的學校陸續建立起類同濱之鄉模式校內研習會制度,科組甚至跨學科教師一起協作開展互動研究,透過集體備課、互相觀課、課後回饋互動的模式,不斷改進和提升教學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濱之鄉模式成功之處不在於模式的複製,更重要的是要眞正明白佐滕教授所指的學習共同體當中共同體的理念,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必須共同建立起學習型社群,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