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校園瑣記

文.林發欽
刊於20150608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
wikipedia/commons/1/1c/
Japanese_high_school_classroom.jpg
    在一位學生的婚宴上,重遇很多昔日教過的學生。驀然回首,原來我離開中學教壇已經十年了,那個校園依舊美麗,只是同學們早就畢業,並已長大成人,陸續開始組織自己的家庭了。環視宴席,一張張笑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我曾經看着這些臉孔成長;陌生是因很多學生已多年未見了。一席婚宴,令我回想起難以忘懷的中學教學生涯,以及一本早已排好,但卻沒有付梓的書──《校園瑣記》。
    教育是偉大的事業,教師是背負重大使命的職業,校園是成就理想的聖地,學生是純真的天使,我從為人師的一刻就如是想。教育理論和教育家的論著常提醒我們,老師的一褒一貶,對學生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的成長經驗也印證了這種提示。讀書的時候,我有欣賞的老師,有敬重的老師,也有畏懼,甚至是討厭的老師。有老師的一句文章寫得很好,可以登報紙,成就了我終身寫作的習慣;有老師的一句你的記憶力很好,使我自此成為一個樂於背誦的學習者。
    有個教學故事,我常記在心頭。改作文時,有一篇文章文筆並不華麗,內容也不見獨特,但那位同學卻寫得很認真,寫了整整兩張原稿紙。讀到他的文章時,我已批改了三四十篇作文,給評語已顯得有些麻木。本想只給他打個分數便算,但心裡總想給學生一些鼓勵,想不出具體可寫的東西,便使勁在原稿紙寫了一個字—— 好!發下去後,那位同學拿着文章很認真地來問我:老師,有多少篇文章有字?”“不過三篇!我馬上回答。學生心裡確實很渴求老師的認同,沒有時間,哪怕只是一個字,也會有無窮的力量,我總是這樣想。
    這些教學經歷使我時常很在乎對學生說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個字,並很在意地把當中的故事記下來。任職中學教師的五年,除做行動研究和寫教育論文,寫得最多的是教育散文。後來還專門開了一個專欄叫教學周記,用心記下每周最難以忘懷的故事。就是這樣,離開中學教壇那一年,整理這些教育散文,竟有好幾十萬字。我從中選輯了一些,並配上真實的校園生活照片,結集成一冊校園散文──《校園瑣記》。
    為這本書,我還寫了一篇自序,其中一段這樣說:月圓月缺,潮起潮落,五載時光,盛載了無數個成長的故事,沉澱出一個個絢麗的青春之夢。既模糊又清晰,歡欣摻雜着苦澀,有圓滿有遺憾,這就是我真實的教育故事,屬於澳門的故事。令我想不到的是,當時因剛出社會工作幾年,未有能力自資彩印出版,已排好的書稿保存在電腦中,一晃眼十年就過去了,期間電腦也不知換了多少台了。

    十年後的今天,想起了這件事,想起了我的那班學生,心存歉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