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2015年12月07日澳門日報E12教思版
初中二年級的班主任許老師,是一位風趣幽默,課堂活潑有趣的語文科老師。那些年,就算是最懶散、最不喜歡上課的同學,都被他的教學魅力吸引着,充滿笑聲的課堂,五十幾人的課室沒有一個會打瞌睡,沒有一個會做別的事情,每位同學都專心地聆聽,專注地學習。
許老師的語文課,最大特點是將課文延伸,他會將教材中幾乎每一章節的範文,依據範文的內容和特點,延伸一至兩篇教材外相關的文章與同學分享,其中,最經常引導我們延伸閱讀的,是由澳門筆會定期編輯出版的《澳門筆匯》。
記得初二第一節的語文課,許老師為了吸引我們閱讀課外文章,把載有他文學作品的那期《澳門筆匯》帶到課室,並用油印機為同學分別準備了一篇他的作品,並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他那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手法,分享了他寫作這篇文章的原因及想帶給讀者的一些思想。依稀還記得,那篇文章寫的是澳門幾道風景,還記得那天放學之後,我們幾位同學結伴坐上四號小環市巴士,去到老師所描述的那幾道風景中,嘗試細味老師寫作時的情懷。
為了增加我們對閱讀的興趣,許老師會在課堂上剪輯幾篇陶里和魯茂在《澳門筆匯》的作品,並向同學透露二位作者就是我們學校的危亦健主任和邱子維老師。那些年的我們,想不到原來在學校也有老師是“作家”,須知道“作家”這個名詞在很多學生心目中都是非常遙遠的“東西”。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讀的第一首十四行詩就是陶里的《銅馬像》,我看的第一本散文和小說,就是魯茂的《望洋小品》和《白狼》。在文章和作品中,讓我看到了另一面感情豐富的危主任,讓我體會到邱老師對澳門的情感和對社會的看法。
許老師的作文課,很多時候是沒有題目的,但他會引導我們把回憶、把感情和對事物的看法寫下來。才剛看完《望洋小品》的我,受魯茂細膩描寫澳門人事的筆觸影響,結合了小時候爸媽帶去銅馬乘涼的快樂回憶,那次的作文成績破了有史以來自己的紀錄。
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本土的文學作品,有助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本土作品所描述的人、事、物,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每天上學和回家的路上;一些已經消失了的風景,一些已經逝去了的情懷,能透過閱讀本土文學作品找回來,並透過文字的記載傳下去。閱讀本土的文學作品,有助啟迪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當學生看得多、想得多,自然而然就能寫,讀寫能力就能得到鞏固。
教青局和澳門筆會,上星期六出版發行了《書寫我城》澳門文學初中補充教材,補充教材綜合考慮了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匯編了三十位澳門本地作家有關澳門人、情、思、物的三十篇優秀散文作品,內容包括個人生活經驗、社會場景與人物記憶,書寫了作者們對澳門過去和現在的情和思。
希望補充教材的出版,能有助學生由此引發閱讀的興趣,透過閱讀作者筆下澳門的人文風景,讓學生學習觀察、感受、關愛這個他們生活的小城──澳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