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綠色、校園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0229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anorak.co.uk/267384/
news/the-bali-green-school-bastion-
of-jet-set-green-colonialism.html/
    不知現在還有多少學校仍有舉辦春季或秋季旅行。回想起童年時,每年最期待的學校活動應該是到黑沙旅行了。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去黑沙旅行雖然已經比父母當年要坐車坐船去路環容易得多,但去八角亭集合搭21號巴士,過大橋行連貫公路入黑沙,這段大大話話要成個鐘的路程,去黑沙旅行仍然是小朋友年度最期待的學校活動。當年,黑沙旅行的精彩節目之一,就是老師帶我們行山看植物,也是當年很多包括我在內的小朋友最早、最直接、最真實接觸大自然的學習歷程。
    小朋友之所以期待去黑沙旅行,原因之一是人類對親近和認識大自然的天性,跟小朋友接觸過的都應該知道,他們對花花草草和小動物最感興趣。那時候,大多數學校只有課室和操場,只有規模和面積較大的學校,校園內才會有樹木花草。亦由於此,不難理解為甚麼小朋友會期待去黑沙旅行。
    曾經參觀過幾所澳洲和美國綠化程度很高的學校,除了綠化程度高以外,那些校園綠地更是老師和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場所,老師都非常鼓勵學生在種植園親手種植蔬果花草植物,並指導其照顧觀察植物的成長,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當然,澳大利亞人均擁有國土面積零點四平方公里,與澳門每平方公里平均二萬一千人的人口密度絕不能比擬。
    事實上,澳門學校的校園綠化工作,在最近十多年提高了不少。一方面,政府持續鼓勵及支持學校優化校園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及老師亦積極開展各類環境和自然教育。因此,學校的綠化面積不斷增加,學校因地制宜地建設天台植物園、垂直綠化牆、綠色走廊等綠色設施,美化校園環境之餘,更成為不少自然科學課堂開展的重要場所。
    本欄曾引用有幼兒教育之父之稱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於十九世紀創造的新詞“Kindergarten”,指出意指兒童樂園。德文“Garten”可直接翻譯為花園,福祿貝爾創造此詞,認為如同花園般的幼稚園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近期的教育研究,則持續支持福祿貝爾先生上述之理念。
    據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學校綠化面積與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呈正比關係,心理學家寶格特(Kathleen Bagot)持續追蹤墨爾本六百名來自不同綠化面積校園的小學生,發現就讀綠化面積較大的學校的學生,其學習表現優於一般學生10%。另一項來自瑞典的調查研究亦有相同之結論,研究發現接受戶外教學之學生,其專注力高於只在教室內學習的學生。
    上述研究結論是否適用於澳門學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如上文指出,小朋友喜歡親近和認識大自然是其天性,能夠有更直接、更真實接觸自然的學習歷程,肯定比只在課本上和只在電視上間接認識來得理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