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教育與互聯網+(二)

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03月13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xinhuanet.com/titlepic/
111581/1115817052_1436015494222_title0h.jpg
    筆者在上年十月的專欄提到,從孔子時代杏林講學的口耳相傳,到千多年前活字印刷興起後的經典誦讀,從十七世紀夸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到工業時代現代學校的廣泛普及,教育的對象從精英走向大衆,方式亦從標準走向客制
    當前,資訊科技的廣泛普及,互聯網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學校教育正面臨互聯網+年代的機遇與挑戰,由此,不少國家地區正在摸索一套新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亦能面對目前以至未來科技飛速發展的需要。
    一段標題為A Vision of Students Today的在線短片,其中一段有學生反應說他們在資訊年代成長,但進入教室後的學習大多數情況是與數碼裝置或互聯網隔絕,短片中的學生表現出不解和困惑。
    事實上,我們已經了解到現在我們的學生,互聯網以及科技的應用已經與他們的生活與學習密不可分,孩子對上述工具的掌握程度甚至比老師還要熟悉。因此,學校教育以及課堂教學必須因應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變,才能適應我們學生的學習習慣,更何況,應用資訊科技以及透過互聯網進行學習,是當代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生應對未來社會變化的重要素養。
    回看澳門的情況,近十多年教育行政當局以至學校均大力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在特區成立初期,各校的資訊設備配置因校而異,整體設備水平比較鄰近地區而言仍有一定落差。後來,一些學校開始重視多媒體教育的推動,投入資源發展多媒體中心及教室,以電腦、數碼照片影片、PPTFlash動畫等為代表的多媒體教育時代逐漸取代早年以幻燈片、錄音機、電視機、錄影機等為代表的電化教育時代,並隨之轉變了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
    還記得大約在2001年,我在網上下載一段地球地軸傾斜與地球繞日公轉Flash動畫,並在課堂上透過多媒體設備展示。要理解地球四季的形成,必須弄懂地軸傾角與公轉的關係,可是這個涉及空間和抽象的思維能力,不少中學生一時三刻是難以弄清楚的。我在2000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讓學生弄明白的概念,2001年因為一段Flash動畫的展示,一下子讓學生們都明白了。除此以外,中學地理中有關地轉偏向力和行星風系的形成、地形圖判讀地形地貌形態等,地理老師如果只靠黑板粉筆,真正可以透徹認識的學生可能少之又少。而上述兩個中學地理難點,現在只需透過虛擬實境(VR)技術的應用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必需指出的是,無論是過去的黑板粉筆、電化教育、多媒體教育,或是現在的資訊科技教育或互聯網+”等,都只是教學的工具和媒介,任何脫離了學生學習本身的教育都是無效的,學校教育永遠離不開老師和學生二者的教學互動和情感的交流,而只有如此,學校教育才能永遠發揮它無法取代的教育作用。
    一些教育與互聯網+的實踐經驗,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