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5月5日澳門日報F8版鄉土教育專欄
鄉土教育強調從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向身邊人學習。滿足這些理念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其實有很多,口述歷史即是其中之一。
口述歷史是就某一特定的研究主題,如個人經歷、家族史、行業史、歷史事件、社會思潮等,以訪談的方式搜集口述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和情感。口述歷史訪談是由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以錄音、錄影、拍照等方式,記錄訪談內容。口述歷史關注被傳統歷史硏究忽視的人和事,對社區生活中的“平民”和“瑣事”抱有濃厚的興趣和深切的關懷。正是因為這些屬性,口述歷史非常適宜應用在學校的鄉土教育中。
而今,口述史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廣泛地應用於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新聞學、社區研究、婦女研究、災難學、醫學等社會和自然科學領域。所以,在學校教育中,不但是歷史科,其他科目,如語文、地理、社會、公民,甚至一切學科,都可視乎需要,要求學生開展口述歷史的專題研習,採訪特定的人物,從受訪者的口述中採集相關的資料,以了解現實生活中澳門社會的相關情況。
例如歷史科,澳門茶樓已日漸式微,透過茶樓老從業員和老茶客的訪談,與文獻和圖片結合,我們可以相對完整地描述早期澳門茶樓和市民生活的關係。
例如地理科,欲研究澳門的颱風,除了整理氣象資料和搜集相關新聞剪報外,透過老居民的訪談,我們可以了解颱風期間澳門居民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斷。
例如社會科,欲了解澳門建築行業的發展,可以透過不同工種老建築工人的訪談,具體描述一幢大廈興建背後的辛酸,並重構昔日建築工人生活的狀況。
例如自然科,欲了解我們飮用水的由來,可以透過對自來水公司相關管理和技術人員的訪談,介紹自來水層層過濾的技術以及分段輸送的工序。
例如語文科,從小學到中學,可能都會有“我的媽媽”這個傳統命題,要學生寫出新穎,可要求學生下筆前,務必對媽媽進行深度訪談(當然有些學生的媽媽已去世,或不與媽媽同住,老師要特別處理),詳細了解媽媽成長歷程的點點滴滴。如是者,我相信不管家庭平時的親子關係多好,學生還是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寫出一個“新媽媽”來。
從上述例子可見,口述歷史就是要求學生邁出校園,走出圖書館,進入社區,走近身邊的人,透過策劃和溝通,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和人士,從今昔比較中體悟現代生活,進而學會關懷和珍惜。其科目雖不同,研習的具體方法雖有異,但目標卻是一致的,成效也是相近的。
口述歷史不同於一般的採訪,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老師應在事前有所認知,採訪後的資料整理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檢驗,涉及語文水平、社會知識、歷史認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macaulam@hotmail.com
圖片來源:http://www.iacm.gov.mo/cotaimuseum/photos/past_act/08.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