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7月14日澳門日報E9版鄉土教育專欄
近年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外地僱員的比例在勞動市場上不斷上升。同時,旅遊業的興旺亦吸引了內地不同省區、亞洲以至歐美地區遊客前來感受小城風貌。不到三十平方公里大小的澳門,除了是世界上人口和汽車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外,不同民族和族群文化在小城的密度,亦很可能成為世界之最。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別,長期以來由於一些歷史和政治因素,澳門的人口增長主要並非來自高出生率的自然增長,移居澳門人口的不斷增加即所謂的機械增長,才是帶動澳門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亦是目前移民在人口結構中比例較高的原因。事實上,歐美不少國家的大城市如倫敦和紐約,眞正土生土長者甚少,蓋因大城市的機會甚多而產生的“磁石效應”,吸引了不同國籍和背景的人到來尋找機會,從而促使了這些城市的國際化。
文化背景相異的人擠在同一時空,難免會產生不同形式的磨擦甚至衝突。當前,澳門就正在經歷當中的磨合期。不滿外地僱員搶本地人飯碗、民族文化差異使鄰里抱怨投訴時而聞之,這些都是文化磨合時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學校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並使之成為鄉土教育中的一項主要任務。
依據台灣教育學者吳清山及林天祐教授的解釋,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意指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使之了解各種不同族群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是避免產生種族衝突與對立的一種教育。他們同時指出,多元文化的教育目標區別於種族優越感教育(ethnocentric education),它不是要使學生認為自己種族最優秀,排斥其他族群的文化,相反是要使學生學會對不同族群的欣賞、接納與容忍的態度。
我們期望學生可以消除種族的偏見與歧視,教導學生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甚至使之與自己的文化有機融合。學校可以邀請社區中的族群代表進入校園,組織富民族色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舞蹈和民族歌曲等均可成為受歡迎的表演項目,民族美食嘉年華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更可進一步組織數堂的民族文化課堂,在課室內分享不同的文化風貌。這樣,生活在小城的少數族群,不再是社會和社區中自成一國的群體,而是眞正參與並融合於社區和社會中;同時,學生亦對生活在社區中少數族群的文化不再陌生(對差異文化的陌生往往是造成文化抗拒的主要原因),並逐漸形成對不同文化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