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讓孩子參與鄉土節慶活動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6月30日澳門日報C8版鄉土教育專欄
  澳門鄉土文化豐富多采,每年都有很多不同內容和形式的節慶活動舉行。如舞醉龍、哪咤誕、觀音開庫、土地誕、魯班誕、華光誕、包公誕、天后誕、浴佛節、譚公誕、關帝誕等中國傳統節慶活動;耶穌聖像巡遊、花地瑪聖母巡遊、聖誕節、復活節等西式節慶;澳門城市日、天災節紀念日等澳門本土節慶,構成繽紛絢麗的澳門節慶景觀。
  澳門在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經濟發展型態下,社會都很重視這些活動,甚至時時思考,怎樣才能通過活動吸引更多旅客,為我們帶來更多收益。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過了頭,當會使人忽略,甚至忘卻了傳統民間節慶活動的眞正意義和價値。種種鄉土節慶活動,是先輩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集中反映了澳門人的信仰、習俗和文化特徵,其創造性和獨特性彌足珍貴。遺憾的是,現代學校並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使澳門傳統文化習俗有日益失傳的危險。
  教育界應當認識到,這些鄉土節慶活動,澳門學生有參與和分享的權利,也有傳承革新和弘揚的義務。所以,讓孩子參與鄉土節慶活動,一方面可使他們分享成果,從學習和活動中獲益;另一方面,可培養他們日後成為鄉土文化的發揚者。然而,知易行難,該如何讓孩子參與鄉土節慶活動呢?
  我建議,澳門教區、各修會、廟宇值理會、傳統民間社團等鄉土節慶活動的籌辦單位,應與所在社區的學校多聯絡和交流,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參與這些鄉土活動。這樣對主辦單位而言,可解決人員緊張的問題;對學校而言,是推動校園社區化和社區校園化的好機會。茲以舞醉龍為例,說得具體一點:
  主辦單位可組織關帝古廟附近學校的學生,直接參與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的慶祝活動。事前,主辦單位可派出資深人員到各校常年開設興趣班,訓練學生。當下,澳門學校的興趣班可謂五花八門,但類似“舞醉龍”的傳統習俗工作坊,還是不多見。教學經驗使我相信,只要學校積極動員,老師多作介紹,全校學生中,總能找到十個八個滿懷興致的“勇士”。假以時日,這些學生會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作為教育行政當局,教青局可就“傳統節慶活動”設計相應的計劃,以發揚地方傳統特色。例如,可通過統籌,邀請節慶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到各學校舉辦周會、工作坊、教師培訓班、學生興趣班等活動,在校園播種鄉土節慶活動的種子。
  試想,有一天,有一所學校舉行畢業禮,給同學、老師、家長、校友和嘉賓表演的,除了慣常的舞蹈、唱歌、奏樂、話劇、朗誦等項目外,還來一場舞醉龍,水花四濺;或來一頭醒獅賀拜,鼓聲雷動;或來一個哪咤降世,福佑觀眾……這樣的教育多好!
圖片來源:http://www.artsbj.com/UpFiles/Picture/200802/2008022019231080080_S.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