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體驗學習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8月11日澳門日報E9教思版 鄉土教育專欄
  一項針對日本中學階段的研究發現,日本的中學生普遍欠缺體驗,這些欠缺的體驗包括:與自然接觸的體驗、跨集團社會的體驗、自發性活動的體驗、社會參與的體驗與勞動體驗、克服困難的體驗,以及確立基本生活習慣的體驗六項。研究指出,造成學生普遍欠缺體驗的原因在於不少日本學校,較多重視學科學習成果和方法,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社會生存能力。學校過分強調知識學習、學科學習甚少聯繫學生實際生活等,都是造成學生缺乏體驗的因素。研究建議學校加強學生社會體驗的學習,利用學校的“綜合學習時間”,推動學生利用不同方式落實,如參與志願工作、自發籌劃活動、組織生活體驗營等。
  在學校層面推動鄉土教育,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本地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愛鄉情懷。加深學生對本地的認識可以採用很多方法,但要注意避免太多的講授,轉而以豐富多元的體驗學習代之。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生活社區獨特之傳統文化和社會民生,養成關愛社區的態度。
  例如,學校可組織學生成立志工團隊,服務居住在學校附近有需要的居民。不少日本學校的高中年級已將“志工活動”列入必修課程,學生需要在學年內參與不少於50小時的志願工作,他們的工作包括參與社區大掃除活動、定期輪流照顧獨居長者,並組織長者同樂日、協助社區團體開展廢物回收工作等。日本學校推廣社會體驗教學的做法很値得我們參考,但開展社會體驗學習必須要留意活動是否具正面的教育意義。近年本澳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程度有所提高,但大多仍停留在政府或社團活動佈景板的角色。這種流於表面的社會體驗對學生的正面影響難彰之餘,部分學生更可能產生負面的抗拒情緒,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筆者任教的學校,近年積極推動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體驗學習,其中一項就是成立學生領袖團隊,服務校內外對象。團隊去年曾組織一連數周共十多次以友校小學生為服務對象的“歷奇活動”,團隊需要全權負責活動流程、內容和器材。整個活動過程順利,參與活動的小學生固然得益不少,更重要是團隊成員在過程中獲得一個體驗組織活動的“艱苦經歷”,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亦發展了同學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提高學生整體的公民素質,是鄉土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鼓勵學校充分配合社區需要進行體驗教學,讓學校、教師、學生以至家長,一方面通過開展有意義的體驗活動融入社區、貢獻社會,另一方面亦有助增長學生對本地社會環境的深入理解,可謂一舉兩得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