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敎師的專業發展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06月28日澳門日報F07文化教思版

因為工作關係,最近與本校敎師就學校發展進行集思會。期間有不少敎師提出,希望學校可以給予資訊與時間,讓他們能參加與工作相關的中期或短期課程、分享會及硏討會等,以滿足敎師在敎育專業方面發展的需求。
敎育從來都不能脫離社會發展步伐,我們每天在課堂上開展的敎學工作,都須因應社會的變化而作出調整;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也會影響到敎與學的每一環節。敎師作為一個專業,沒有人質疑在職進修的需要,學校的老師對專業發展有所訴求,體現了同仁對敎育工作的熱誠與專業。
以個人經驗看,從敎以來的十年間,只要時間許可,我都會盡量抽空參與各種類型的專業發展活動,諸如上述的中、短期培訓,又或三兩天的分享硏討會。過程中,導師固然讓我獲益良多,而來自不同地區的講者帶來的“他山之石”,也為我的課堂敎學帶來不少創意。此外,來自不同學校參與培訓的老師們,在分享敎學經驗與方法的過程中,也擴闊了我的敎育目光與思維。
如果說敎師敎學能力的積累包括了職前培訓、工作經驗與專業發展三項,最後一項的專業發展應是提升敎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讓敎學能緊貼時代需要的關鍵要素。
專業發展當然不僅限於參加培訓,校內同儕間的學習更是重要。尤記得初為人師的首三年,我能夠在短時間內投入敎學工作並快速提升敎學能力,無不與當時科組內積極開展同儕學習有關。在科組長的帶領下,我們幾位同組成員自發每周固定時間集體備課、共用敎學材料、討論敎學難題、分享敎學經驗。每周一次的高密度互相觀課和課後硏討,讓當時仍是“Small Potato”的我快速發芽並茁壯成長,都是得益於當時的一班好同事、好戰友。
在網上偶爾看到一篇文章,撰文者是一位曾到澳門支敎的內地特級敎師。他提到,澳門學校的工作環境與內地最大的不同,是敎師大都習慣單打獨鬥,甚少合作分享。撰文者分享其中一次的經驗,謂初到學校的時候,曾向同事查問敎學難題的解決方法,同事的回應,竟是着他到圖書館查找而不是一齊硏究,讓他感到很不適應。
轉述上文,是因我不太認同這是澳門學校的普遍情況,至少在我的工作環境中甚少出現。但比對那位支敎老師與我過去的工作經歷後,讓我從心裡感謝當時一起共事的同仁,也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應當如何推動學校及同仁向學習型組織發展,讓學校成為一個充滿合作、互助的理想敎育環境。
不容易呢!

圖片來源:http://www.hps.org/images/teachers_large.jpg

4 則留言:

客家人 提到...

閱畢此文讓我想起前陣子的對於教師的思考,“專業”這個詞對教道知識來說當然可以透過種種的課程、研討會及分享會而得到提升;但誠如論語所說「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中「傳道」及「解惑」又能如何達到?這在在都需要一定的人生歷練,而以現時大部份教師的工作時間、生活空間及生活圈子,又可以引領學子們在何種高度去思考人生的種種問題?

匿名 提到...

本人任教的學校,會因為老師進修而不悅,因為會「阻礙工作」,沒辦法,學校早已把我們的週末、假期都視為工作時間,沒理由還有時間進修,想當初,學校教育我等初生之犢,因為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沒有「犧牲」,只有「奉獻」。

Rio 提到...

to客家人
我也認同你的看法,專業發展以外,老師都需要擴大生活圈子與視野,引領學生思考。

to匿名先生
我也認識不少同仁,學校都不喜歡他們進修。其中一個說法是進修後的老師很容易跳槽。這種本末倒置的想法,真是想不明白。

客家人 提到...

認同... 在教育的範疇, 行政獨大實在是個禍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