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2012年12月10日澳門日報D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media.washtimes.com/media/ community/viewpoint/entry/2012/11/28/ How_Children-001_s640x426.jpg?d9df90bc0 3b78ac13713e2120229f166a08c6acb |
那麼,究竟孩子要掌握哪些能力才能成功?我們或許能從《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cucced)一書中找到一些端倪。作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曾任《紐約時報雜誌》編輯、作家,其作品深入探討大量關於教育、貧困和政治的議題。塔夫在文中引用大量研究和實例,提出孩子的成功不是由考試成績決定,而是由性格決定;學校教育如強調包括數學和閱讀等認知能力的訓練,並不能夠幫助孩子邁向成功,特別是那些社經地位家庭仍處在低層的孩子。塔夫指出學生應該發展最重要的能力應是“非認知能力”,他將其稱為“性格”,這是學業乃至人生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過去十多年,共和民主兩黨執政的美國政府,先後提出多項教育改進的政策,繼有布什簽署的“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以及奧巴馬政府推出的“力爭上游”(Race to the Top)計劃。儘管已漸見成效,但進程卻仍困難重重,當中仍有比例不少的弱勢孩子受教育水平得不到顯著的提高,中途輟學使這些孩子無法完成高中教育,更遑論升讀大學,從而使這些孩子難以在社會上得到向上流動的機會。塔夫在文中指出,究其原因,在於美國的教育仍以認知發展為主,孩子面對以單一知識為主的升學考試,導致學校和家庭教育忽略了塔夫所指的“性格”的養成和發展,尤其弱勢家庭孩子的父母一般難以承擔育成“性格”的角色,從而養成了一些有礙學習能力的習慣,使他們看不到學習的意義,從而未能在學習中取得成就。
總括塔夫觀點,其所指的性格核心在於“堅韌力”(Persistence)的培養。作者指出,堅韌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父母要學習放手,要重視給與孩子略高一點的期待與目標,讓孩子有失敗的經驗,然後從失敗到克服的過程,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認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不在於教會孩子包括數學及閱讀等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文中作者引用了詹姆斯赫曼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只針對認知能力發展的教育方式並不能讓孩子邁向成功,學校教育的精妙之處並不在於認知發展,更多的在於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出堅韌的性格特質。
塔夫的觀點,正好印證了我們學校經常強調學生要努力,小時候,老師不就經常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聰明的道理嗎?推薦各位教育界的同仁閱讀《孩子如何成功》,希望各位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從而幫助我們的孩子邁向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