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師生比與班師比

文.黃逸恆
刊於20140303日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panoramaaz.com/educacion/
profesores-en-eeuu-en-medio-de-debate
-sobre-ninos-indocumentados-4636#.U2rYhoGSySo

   上期提到特區成立以來,政府透過各類政策措施的推行,使各教育階段的班級規模向小班化的方向邁進。但十多年來,學生數目不斷減少,班級數目卻基本維持,服務的教師人數則不斷增加。目前,約有5,400多位專業教師分別在2,400個班中教育69,000多位學生。
    受上述政策措施推動,以小學及初中教育階段為例,每班學生人數分別從特區成立初期的平均45人一班,逐步減少至近年的平均每班30人左右。同時,小學及中學教育階段的師生比,亦從初期的分別1:301:23,逐步下降至近年的1:13左右。
    上述的教育數字,令筆者想起早年任教中學期間,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個班有近60人。可以想像,那個時期的課堂並不容易開展一些有助學生進行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小組學習受制於班級人數太多,效果並不理想。同時,亦由於小組學習需要更多的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互動,因此,大多數的老師只能傾向採用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講壇上板書要點,同學在台下抄寫筆記;老師在講壇上講解內容,同學在台下理解學習。當然,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有助學生直接地掌握學習內容,但卻忽略了不同學生建構知識過程的各種差異。
    另一方面,班級人數較多,亦不利老師在課堂上及時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頻繁的紙筆測驗和考試成為老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途徑。筆者當年最多曾任教13個班,單是一次的測驗,就要批改近800份的測驗卷,為了便於處理,很多時候都會避免設計太多需要學生分析、綜合等類型題目,於是,塡充、選擇這類較易處理的題型就成為每次測考的核心環節。亦由於此,在成績導向的背景下,無論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很容易走向偏重低層次的認知學習,從而出現注重所謂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
    目前的班級人數已為實現多元的教學及評價提供較理想的條件,事實上,包括小組學習、硏究性學習等的學習模式已逐漸在課堂教學中普及起來,多元的評核模式,關注高層次思維的評核方法亦開始受到學校重視和推動。
    除此以外,受惠於一系列的政策,尤其近年的優化班師比資助計劃,以及《私框》的頒佈實施,教師的任教節數亦持續減少。參照教靑局公佈的教育數字資料,澳門幼兒、小學和中學教育階段的班師比,分別從特區成立初期的1:1.31:1.51:1.9,逐步提高到近年的1:1.61:21:2.5
    班師比的提高,一定程度說明了教師任教節數的減少,教師因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各類的專業發展活動,以及開展更深入的校內教硏工作,這都有助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以及教育品質的不斷提高。
    (教育數字和教育指標 · 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