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發欽
刊於2015年04月13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hesston.edu/wp-content/ uploads/2011/04/hcext_3266.jpg |
正如社會所知,近幾年新生嬰兒入托難,入學報名難的現象,是新生人口回升的結果。學生人數重大變化,會對教育帶來挑戰。
猶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學生人數大幅增加,澳葡當局的前瞻性和應對性都顯得不足,各校尤其是有社會責任的部分私立學校,為滿足社會對學位的需求,普遍將每班學生人數增至六、七十人,甚至更多人一個班級成為“常態”。回歸當年,澳門非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達十萬。及後,學生逐年減少,低谷時期只有六萬多人。這對教育界來說本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依邏輯,學生如此大幅下降,應伴隨着教師裁減。當然,今天正如我們所知,全澳教師不減反增,從約四千增至六千,即是說政府最終透過教育資源的增加,借學生人數減少的機會,逐級推行小班制,大幅降低每班學生人數和適量降低教師的任教節數。
及至最近幾年,澳門進入新生人口回升的社會經濟發展周期,未來一段時間,學生人數將逐年增加已成定勢。可以預估在三、六、九、十二年後,澳門非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人數將逐漸回升至約十萬,甚至更高(除自然增長率的因素外,還得視乎外來人口政策因素)。回歸十五年以來,學生減少教師增加,有一個數字卻出奇地恆定──班級數字,十多年以來保持在二千四百個左右。這極具啟發性,應引起我們更大的關注,因為這反映在優化班師比、師生比的過程中,全澳班級總數保持了十多年的自我動態平衡,全澳學校的教學空間,除了功能室外,教室總數基本不變。
在小班制的教學模式下,未來學生人數的增加,勢必打破教室總數穩定不變的狀態。對全澳來說,以最優化的小班模式計算,學生每增加二十五人,就要增加一個教學空間──一個班級。十二年後,如果學生最終回升到約十萬,即大約增加三萬二千人,需要增加約一千三百個班級,即對比現時的班級總數要增加五成多,理論上全澳教室要增加一半,教育用地也應相應增加一半。當然,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理想,政府在短期內也不會撥出如此多的教育用地滿足未來的教育需求,到下一個十五年,現時所有主政的官員都退休了,功過只能留待歷史評價。由於不入網學校可以採取大班教學,入網學校也可以將每班學生調整至三十五人,所以即使學生增至十萬,實際的班級數量也有很大的彈性。
由未來總體教學空間不足,引申到全澳學校校園環境差異大,政府必需拿出勇氣應對。我們鼓勵差異,也尊重歷史發展的結果,每所學校發展到今天,都是幾代師生校友努力奮鬥的結果;但我們也主張公平,重視人權,每一個澳門學生入讀政府認可的正規教育學校,都應該享有大致公平的、基本的活動空間,形象點說,就是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在校園抬頭享有一片藍天!
優先發展教育,在澳門主要體現在優先調撥財政和土地發展教育。如果回歸前十五,我們透過優先調撥財政,初步解決了大班教學、教師薪酬低、工作量大等教育“軟件”問題;下一個十五年,我們應透過優先調撥土地,解決澳門教育空間不足的“硬件”問題,並借此縮減不同學校的校園環境差距。
我們中國人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們澳門人說,土地再缺,不能缺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