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愛地球教育

文.黃逸恆
刊於2015年03月30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i.telegraph.co.uk/multimedia/
archive/02420/getty_2420347b.jpg

 想起已經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暑假,母校恩師托我為她準備一些分享會的資料,她準備在開學時向同學以專題的方式,介紹各類大氣污染對生活的影響。當年,資訊並不如現在發達,互聯網應用在澳門亦只是剛剛開始發展,學校當年所選用的教科書,就相關內容的敘述並不那麼全面和深入,一些新的發展,尤其是比較前沿的科學研究仍未納入到教材當中。筆者當年正在師範大學修讀地理專業,恩師因此委託我在大學查找相關資料,為她準備開展相關的分享活動。
 就讀大學那年,我開始接觸互聯網,這個聯通世界和資訊海洋的媒介,幫助我整理大學相關資料的同時,亦為我提供了相對較新的發展狀況和研究結論,尤其美國大氣及海洋局的網站,匯集了大量最新的資訊和案例。因此,我為恩師所準備的資料非常豐富,文字、圖表、數據、圖片甚至影片一應俱全。 當中,我特別為恩師準備了一份美國大氣及海洋局相關Smog(一種大氣污染物,港澳多譯作“煙霞”,內地則譯作“霾”)專題的資料,內容介紹了Smog的成因、影響和各地的應對,還有Smog在美、英等工業國家多年的數據資料,以及多年來因為Smog所引發的各起嚴重污染事件。
 當中,包括英國倫敦一九五二年的毒霧事件和一九四三年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中相當詳細的資訊。當時,因為收集了非常多資料的原故,令我對這個專題有更大的興趣深入了解。後來,我專門向大學教授“氣候氣象學”的專業導師請教,了解內地對有關問題的研究和相關資料,才知道內地當年並沒有就相關問題進行較系統深入的研究,當然,內地相關部門單位,亦未有就針對相關的問題推出各類政策和措施。
 準備這份有關Smog專題的資料,由於比較詳細豐富,分享會因而收到較好效果,同學大多感到對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豐富的圖表、數據以及圖片、影片等亦提升了教學成效,不少同學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動。這些回饋讓仍為師範生的我感受到無比的鼓舞,更加強了將為人師的信心。
 最近,因為看完前央視記者柴靜所製作的《穹頂之下》,使我回想起當年為恩師提供資料的這段往事,柴靜運用她的演說技巧、豐富案例、圖片、影片,並透過引用深入淺出的數據資料,讓觀衆和社會產生對霾害的關注。在柴靜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當年恩師的教學風采。
 作為教師的我們,無時無刻在教育我們的學生要懂得愛;而作為地理教師,我們引導學生要愛地球,要關注地球的環境問題,且要懂得如何透過行動去保護它。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當下,可採用的資源如此豐富,當中資訊亦有真有假,因此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老師除了懂得如何獲取、梳理、剪裁、增補各類教學材料外,更重要的責任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客觀分析、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能力,使能從多角度去認識他們生活的地球,進而產生愛地球和保護地球的品格。
 愛地球的環境教育應當如此,愛國家、愛澳門、愛家庭、愛自己的教育亦當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