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範式轉移

文.黃逸恆
刊於20150525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月前,有機會到深圳兩所中學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並聽了兩節主題剛巧相同的初中中文課。
兩所不同學校兩節課堂主題不約而同為引自《資治通鑑》的孫權勸學,課堂分別由一位年輕教師及一位特級教師執教。A校的年輕教師採用了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文章結構、內涵和語法的運用,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了文章的要點和語法運用的特點;B校特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他設計了一節能逐步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課堂,並運用了提出問題、引導思考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兩節課堂各有特點,運用的教學方法雖然不同,但同樣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能。
下課後,執教的教師分享他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課堂教學的成效,其中一位參與觀課的教師提問兩位為甚麼會選擇孫權勸學作為教學主題,及選擇此一主題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哪些學習目標。
問題雖然簡單,卻考倒了兩位執教的教師。無疑,就兩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是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模式的運用、參與度及學習成效等方面,可以說是相當理想。但當被問到為甚麼要選擇此一文章作為教學主題時,卻只能回應那是教材的單元安排和教學進度的規劃,二位均指出只要這段時間來學校聽初中一年級的課堂,深圳市九成的學校都在教這一主題。
至於被問到選擇此一主題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哪些學習目標,那更是難以回應,因為按照一般教學設計的思路,學習目標應是建基於教學主題,一節孫權勸學自然有它對應的教學目標,教師的任務是因應學習者的特點和需要,選擇和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學習過程,最後輔以對應的評核方式檢視學生在過程中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從而修正教學進度並作如有之學習輔助,以鞏固學生的知識體系。
此時,引導分享的一位區教研員接續討論,指出過去老師們開展教學活動,聚焦的主要是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的運用,較為忽略學習者學習的真正需要。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倡導的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協助學生建構有助其終身發展的素養。因此,再好的課堂教學如果不去探究為甚麼要學習某一主題,而只講求思考學生能否掌握某一主題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一種以教師為本、學科取向、教材中心的教育理念。他指出,上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正正是點出了教學目標與教學主題的關係,換句話去理解,就是突出思考應是讓學生掌握課文,還是透過課文去建構學生素養二者的區別。當前課改所聚焦的核心,正正就是上面二種取向範式的轉移,而只有做到後者所指,才是真正對準了以學生為本的改革理念。

澳門學校課程從《課框》和基本學力要求分階段的逐步實施,正進入課改的關鍵時期。而基本學力要求所訂定各教育階段各學科的素養要求,就是從不同階段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出發,建構一個能有助學生全面發展和具備終身學習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之下,學校則按照各校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規劃和設計對應的教學主題、內容、方法以及選擇相應的教材或學材。當中的關鍵與過去的主要區別,則是前述那位教研員所提到的範式轉移。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歷史教育的危機

文.林發欽
刊於20150511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stevenson.edu/sebin
/t/z/Middle_School_education.jpg
 “歷史教育在華人社會正面對着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些危機在曾經被殖民管治的澳門更加令人憂慮。
在近期熱議國民教育國情教育的社會背景下,歷史教育突然受到重視,有相當多的意見提出要加強歷史教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對歷史教育學界而言,這可能是振興歷史教育的好時機,但如果以為短期的社會討論和一時的政治熱情可以改變歷史教育長期面臨的挑戰,那肯定是個美麗的誤會。
在澳門,歷史教育的危機首先反映在大學。
在以博彩旅遊為經濟支柱的澳門,功利主義盛行,商科和理工科是大學教育的主流,全澳十所高等院校,只有澳門大學開設歷史系。這是因為,一方面社會功利使很多有意報讀歷史科系的青年學生卻步,一方面政府傾斜性的辦學政策使澳大歷史系至今一家獨市,以至近年在外地讀歷史系的人,比在澳大就讀的人還要多,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反思。以澳門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充裕的教學資源,澳大歷史系可以更有作為。全球化在地化的老議題,澳大歷史系始終沒有平衡好。缺乏本土關懷的歷史系,學術再強,在澳門人心中就是缺乏了靈魂。
歷史專業教育如此,歷史通識教育更加不用說了。傳統的大學教育,歷史類的科目,是公共必修課,這在澳門當然不可能。退一步,在選修課清單中,也很難找到歷史科的身影。於是,大部分非歷史專業的學生,除非自己閱讀,否則他們的歷史認知只會停留在中學畢業那一年,然後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步退化。沒有歷史認知,自然缺乏歷史認同,這就是歷史教育面臨的最大危機,長期處理不好,必會轉化為民族危機。
在中學,歷史教育的危機和大學並不相同。
首先,中學階段其實並不缺乏歷史教育。中學的中國歷史課程從政治通史到文化專題史,雖不能說面面俱到,但基本能呈現中國歷史的進程和文化成就,如果學生學得好,理論上,歷史知識的基礎應該相當扎實。但事實當然不是如此,歷史科總是予學生死氣沉沉的印象,即使偶然遇到一兩位歷史良師,也僅是因為老師歷史故事講得精彩。在學生層面,愛上歷史科、學好歷史科的學生總是有的,但卻不會是大多數。尖子學生,即使歷史科成績好極了,大部分人的歷史知識和人文素養卻與分數不相稱。那些短期記住大量歷史知識的學生,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所謂知識點,成為毫無意義的符號,考試過去,了無痕跡。
這正好說明澳門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問題,不在課程內容不夠多,而是歷史教學出現了問題。課程呈現、教學方法、評鑑方式、社會觀念都亟待變革。

歷史教育的危機,歷史教育工作者要負上相當大的責任,但問題的解決,也得主要依靠歷史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