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成長、成才、成功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05月23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stmarystelford.taw.org.uk/
SiteAssets/SitePages/Home/happy-children-700x430.jpg

    我們了解到,學生的心智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前一階段的發展是下一發展階段的基礎,因此學習的內容必須是具有連貫性的基本知識。完成幼兒啟蒙階段的學生進入小學教育階段,其腦細胞的發展已基本成熟,記憶力和理解力等智力發展,以至體格和價值觀等身心發展均處於最佳和最關鍵的狀態。因此,抓緊這個重要階段,為學生提供最適切、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在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學習能力,對其進入下一個階段以至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非常重要。
    由此,政府推動學校層面的課程改革,透過訂定課程框架,引領和規範學校更科學、更合理地規劃和設置學校課程,以讓學校提供予學生的學習歷程能更全面、更均衡,同時兼顧學生的個性潛能發展;同時,讓老師能依據小學不同科目的基本學力要求,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透過選用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為學生提供適性且多元化的學習歷程,為學生打下重要且影響其終身的基礎。
    我們明白,小學生需要學習甚麼固然重要,但如何習得更是關鍵,強調學習歷程的適性和多元,尤其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其習得的效果將是最佳,也能保持最久。因此,我們倡導老師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時,應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連結學習內容,讓習得的知識和能力可以應用於實際的生活。
    此外,小學的學習更要關注保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求知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小學生好學和厭學二者的分野,不在於學甚麼而是如何學。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務求讓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從單向聽講式的知識傳授,轉以更多的互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動手,並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表達他們的看法,亦只有如此,老師才能更及時知道學生是否已經學會。當學生的基礎知識穩固了,學習方法掌握了,孩子天性求知的觸角就會自然延伸,學習將不再局限於課堂和課本。
    為了讓學生能更愉快地學習,老師應有意識地讓有意義的作業取代浮濫的作業量,讓學生可以多花時間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及閱讀。同時,盡可能減少紙筆測驗考試,適當增加關注過程而非結果的評核方法,紙筆測驗也應適當減少背誦或記憶為主要題型,增加更多非背誦式的問答題、思考題去取代選擇題跟是非題,來了解學生是否已經學會。
    課程是學習內容的依據,教學是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內容以及學習過程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教師的專業素養,精心的課程設計,以及適當的教學方法,以發展學生潛能。我們期望透過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課程與教學的不斷變革和發展,提高教育品質,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搭建一個更寬廣的舞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