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立德樹人 · 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一)

刊於 2019年7月29日 澳門日報E06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www.edutopia.org/blog/
ccia-10-visual-literacy-strategies-todd-finley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環節,教育的功能是為了學生明天作好準備,因此,課程改革從來都是教育的永恆議題,而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當代人工智慧技術的日漸普及,促使課程改革的周期大大縮短,使之能迅速回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內地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國家教育部在二○一七年年底頒行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新一輪課改將聚焦建構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綱,建立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與學業品質標準的素養目標體系。
 新課標要求教師超越內容標準,摒棄以知識點為單位確定教學目標,而是依據教材內容、學情,立足學科學業品質要求,釐清內容標準,自上而下、從抽象到具體地規劃學期、單元與課時目標。新一輪課程改革,旨在解決過去仍然存在教學目標窄化、細化、淺化與孤化的問題,一致性地連接“想得到(理想的目標)”、“看得到(可望的目標)”與“做得到(可及的目標)”,以提升學科育人品質。因此,新的教學目標已再也不是我們過去比較熟悉的雙向細目表,以及根據此確定的知識點的“了解”、“記住”、“理解”、“應用”等認知目標層次,新的教學目標將是學生學了一段時間的學科知識、方法與觀念之後所具有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具體而言就是學生“在甚麼情境下運用甚麼知識能做甚麼事(關鍵能力),是否持續地做事(必備品格),以及是否正確地持續做事(價值觀念)”。
 我們都知道課程即為規劃,教學則是實踐,而評核就是判斷實踐成效和調整規劃的依據。也由於此,在新課改的理念下,過去課堂教學的設計就必須進行改變。回顧過去的教學經驗,我的課堂教學基本都是按課時把知識點進行分配,因此,習慣地按課時把知識點或技能去設計一堂課的教學環節,甚至將教材一個章節內容再細分為若干課時單位並設計成若干份教案。現在回頭看來,這樣的設計必然會導致目標窄化、細化、淺化與孤化。內地新一輪課改,在學科核心素養為綱的原則下,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需要由“知識點”,轉向“在甚麼情境下需要運用甚麼知識解決甚麼問題或完成甚麼任務”。這樣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單位,我們可以稱之為課程單元。課程單元指的是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任務、觀念、問題、專案”的名義來組織或結構化要學的知識、技能、問題、情境、活動、評價等,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
 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建構,到學科核心素養推動課程改革,並據此開展對應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模式的改變,內地新一輪課改正在推動學校課堂教學的真正變革,而作為學校教改推手,有需要認清課程改革的核心並非單純教學模式的轉變,要把核心素養這個上位概念從教到學層層向下體現,關鍵是要把握好新課標完整學習歷程,即課程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師生互動、小組學習、專題報告、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等教學模式的採用,只是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