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培養愛鄕愛國的世界公民


  澳門未來人才的特質,應當同時具有濃濃的鄕土情結、深厚的國家情感和多元的世界視野。與此相對應,澳門敎育需要培養愛鄕愛國的世界公民。這是一個由近而遠,從內到外,層層相扣的三個層級的情意敎育目標。要學生養成“愛鄕”的情意,需要大力推廣鄕土敎育;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需要轉變現行愛國敎育政治化、形式化的現狀;要學生成為“世界公民”,需加強國際理解敎育。


  比之鄰近地區,澳門學生對自身家園之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環境諸方面缺乏深入的認知,社會批判性思維不強,公民事務參與度不足,地區歸屬感不大,均與我們長期缺乏鄕土敎育有關。如果澳門眞心誠意希望我們的學生養成“愛鄕”的情意,則必須從推動鄕土敎學和課程本地化兩方面入手。推動鄕土敎學是要確確實實設置介紹本地歷史、地理、社會等內容的課程;實現課程本地化需要各科老師動動腦筋,使用外地敎材也要力求與本地社會生活互動結合,如英語課可加入本地景點、地名等的英語內容,理科課程講到相關內容時可以本地的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厰、食品化驗部門等的實際情況為例展開敎育。當然,這些工作需要老師付出額外的備課時間。


  愛國敎育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愛祖國,如同愛父母一樣,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情感,只要稍加引導,善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契機,動之以同根同源之情,曉之以國強即家安之理,營造愛國本自然的校園文化,相信定能培養出堅定的愛國兒女。遺憾的是,在澳門愛國敎育有時會成為政治上的一種時髦口號,有人“忽然愛國”,有人視愛國為“專利”,更有人將“愛國敎育”當作撈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其結果是,澳門部分愛國敎育活動重形式,輕內容;重外界的報道,輕學生實際的收穫;重一時之效應,輕長久之堅持。所以,回歸平常,拒絕政治表演應是澳門愛國敎育未來的發展之路。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從戰爭的悲劇中吸取敎訓,國際理解敎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成為一項新的敎育內容。它強調從全人類利益、全球觀點出發考慮問題,認同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價値。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理解敎育受到越來越多地區的重視,澳門作為一個每年擁有過二千萬旅客的國際旅遊城市,更加不能缺席。


  我們每天面對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和日新月異的國際環境,實有必要制訂具體的“國際理解敎育”課程指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認識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必要性,促進澳門在國際社會中持續發展。澳門是個中西文化互相交往融合四百多年的海濱小城,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敎在這方土地上紮根滋長,和而不同。這種優良的歷史傳統為本地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國際理解敎育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亦為相關的課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林發欽(本文刊於2007年2月12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www.shunya.net/Pictures/China/Macau/macau-main-drag-center.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