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綜合學習和專題硏習



  送狗迎豬,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回顧狗年,非高等教育鋼要法順利通過,免費教育向下延伸,首套面向中學的澳門本土歷史教科書出版等都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喜聞樂見的大事。而首套「澳門本土歷史教科書」的出版,意味著澳門多元教育重要的一元:「鄉土教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強調,回應了社會多年來對設置鄉土課程的呼聲。
  上周聽到朋友論及鄉土教育課程實施的問題,友人質疑鄉土教育的迫切性,其指出在全球化、資訊化的今天,課程內容已較過去複離和龐大,不斷推陳如品德教育、科技教育、國情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民主教育、世遺教育、鄉土教育等理念和強調在課程中的地位;但同時亦有人提出學校課節的膨脹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而倡議學習減負,以及強調教育應根據學生個性發展而提出適性教育。
  兩個論點各有依據,看似矛盾但其實亦並非難以實現。以鄉土教育為例,課程實施者其實不一定依靠增加課節去實現,澳門的地理環境及歷史風貌並不是弧立地存在,而是整合在國家、地區和國際的大環境中。實施者不一定要按照先後順序去開展教學,把澳門歷史有機融合在祖國的近代史中,把澳門地理區位有機融合在亞洲地區的地理格局中,比僅從弧立的角度去學習澳門本土風物更能體會史地學習的綜合性。
  其次是採用專題研習的形式去開展鄉土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發欽編著的《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就記錄了培道中學學生們開展專題研習的成果、心得及體會。同學走在街上,走入建築,通過訪問、查找文獻、整合資料等方法,將三十五座歷史建築、三十七條體特色的街道故事娓娓道來。不僅使學生認識了建築和街道,過程中更獲得了終身受用的能力,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更培養了一顆愛澳的心。
  二月上旬高美士中葡中學的文化日上午,學校安排了一系列學生專題研習的成果報告會,其中兩份專題報告搏得掌聲連連。學生用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和葡語介紹澳門歷史城區,報告內容豐富,簡報生動有趣,同學用三文四語演繹更是一絕,充份體現了澳門「和而不同,多元共融」的精神。另一份是有關學校建築風格的研究,報告把學校主大樓建築特色融合在世界建築史和工業史中,更分析了包豪斯建築風格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的特點。使同學認識了學校的特色,某程度上亦增加了對學校的熱愛。
  鄉土教育的專題研習可先從學校出發,研究學校歷史、學校地理區位優勢等。再而擴展到學校所處的社區,老舖、公園、士多、茶餐廳等都是活生生的研究對象。同心圓由內到外的開展專題研習,比對僅是教師講授澳門歷史、地理特色,更能使學生認識澳門、關心社會。

作者:黃逸恆。本文刊於2007年2月26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history.pooito.edu.mo/temple/doc/course_see_g.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