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澳門的學術硏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甚而為“澳門學”建構起初步的框架,但在許多學科領域,還是呈現出硏究力量單薄、硏究成果不足等相對落後的狀況,本土敎育硏究即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參與澳門敎育硏究的人員,主要是在澳門工作,或工作與澳門有關的外地學者;其次是本澳的敎育工作者,以業餘性質從事硏究。 澳門敎育硏究中的許多高層次硏究往往由在澳門任敎或對澳門有興趣的外地學者來主持,他們初期對澳門的實際情況缺乏深入的認識,其硏究成果或多或少帶着理論有餘,針對性不足的缺點。及至這些學者對澳門實際的社會敎育環境有了深入認識,又多會因工作調動而不再關注澳門。新的學者來了,又會周而復始地重複上述問題。
與此相反,本地敎師發表在各種報章、期刋、硏討會的文章,大多是敎學體會一類的文字,從自身的敎學環境出發,或講述敎學心得,或發表個人意見,不少是老生常談的東西。這種現象的背後,顯示本地敎師因工作量大,確實欠缺大量閱讀的時間,對相關主題的理論硏究和外地的先進經驗了解得還不夠,難以將“心得”昇華成“硏究”,並進而提出創新的改善方案。 因為如果硏究者對相關領域的硏究狀況欠缺了解,執筆為文時就難以抽離自身工作環境和知識範疇,從橫向的區域比較和縱向的理論發展等多維宏觀背景檢視硏究問題,從而無法躍進式地提升硏究成果的水平。當然,敎育心得一類的文章,能促進敎師個人的自省,交流敎學經驗,對敎育硏究也有相當的案例參考價値。
從已有的成果看,本土敎育硏究主要偏重在“敎育史”和“課程與敎學”兩大領域,“敎育心理學”、“輔導與諮商”和“敎育行政”、“敎育測驗與評量”則次之,其他如“敎育思想”、“敎育社會學”、“敎育政策”、“敎育制度”、“敎育經濟”、“多元文化敎育”等領域的硏究則顯得相對不足,尙未發展出敎育學完整的硏究體系。 澳門鄕土敎育長期得不到重視,與澳門的歷史背景和敎育現狀固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我們一直缺乏相關的硏究,對其重要性、具體內容、敎學資源、敎學方法、師資培訓諸多問題俱認識不足。
缺乏硏究,缺乏認識,社會上自然缺乏推展的動力和共識,個別積極的前線敎師即使有心推行,也會缺乏理論指導和政策支持,舉步維艱。猶記得數年前,筆者首次提出“澳門鄕土敎育”概念時,沒有多少人在意,有唱獨腳戲的味兒;及至今天多了人認同這一敎育主題了,卻又“意識推動”的多,“實際推行”的少,“行之有效”的就更少。 展望未來,要全面有效地推展澳門鄕土敎育,還得加強對澳門鄕土敎育各個領域的硏究。
作者: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3月12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