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鄕土敎育的目的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6月4日 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 專欄


  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曾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窗口,外國人進入中國的門戶,四百餘年中西交往的獨特歷史背境,使澳門形成有異於中國其他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澳門鄕土敎育的內容可說非常豐富,可惜過去一直缺乏鄕土敎育的傳統。要使鄕土敎育


  從“無”或“少”到“有”和“多”,並逐漸形成完善的鄕土課程體系,應遵照課程發展與實施的原理,按部就班地進行。大致的步驟是盡可能在敎育法規上有相關的規定,再根據法律精神和內容,制定“鄕土敎育課程框架”,而後在框架下設計各種“鄕土課程”,甚至編寫具體的敎學資料和敎科書。其中,課程設計是技術性的核心問題,因為課程是將敎育宗旨和敎學目標具體化並付諸實踐的特殊腳本。 要在澳門推行鄕土敎育,初期之鄕土課程不宜包攬太多內容,而是先以鄕土歷史、鄕土地理和鄕土社會三大領域為重點;並在這三大領域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進行統整,在不增加師生敎學和學習壓力的情況下,推行鄕土敎育。鄕土課程的實施應同時考慮與正規課程、非正規課程、潛在課程及空白課程的融合。如果鄕土課程全部都是正規課程,所有課程內容都是以學科敎學的形式來呈現,會使鄕土敎育的精神受到損害。鄕土敎育的本質,知識的傳授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愛鄕的情意,提升學生生活的技能。 澳門現有人口逾50萬,以華人為主體,還包括有土生葡人、葡國人、其他外國人等族群。澳門鄕土歷史敎育,就是要吿訴我們的孩子,我們雖有不同的血統、不同的故鄕、不同的文化,但卻一起生活在同一方土地上,有同一個“家”,大家都是“澳門人”。下一代人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會懂得包容,才能和平共處,建立一個多元族群的和諧社會才會得到保證。未來的澳門,要靠所有生活在澳門的“澳門人”攜手建設。 要注意的是,鄕土敎育是要培養學生對澳門的身分認同,但不能過分強調地方主義,以避免狹隘之地域意識形態的產生。在臺灣,近年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鄕土敎育”被扭曲為“去中國化”的政治工具,利用“特別炮製”的敎育來推行臺獨運動。長此以往,勢必對年靑一代的臺灣人造成嚴重的知識缺陷和情意偏隘。發動過兩次大戰的德國,在推行鄕土敎育時就十分注意不同認同層級間的平衡,強調從鄕土敎育擴展至歐洲觀念的敎育,從自身的文化認同擴展到多元文化的理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敎育歷史背景,在澳門,鄕土敎育不是過頭,而是不足。

圖片來源:http://p6.p.pixnet.net/albums/userpics/6/8/245668/1164559295.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