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從澳洲到澳門,課程改革的經驗(一)

文/黃逸恆
刊於07年5月21日澳門日報教思版專欄:鄉士教育

  參訪昆士蘭省開恩茲市期間,開恩茲學區印發的小冊子令我們印象深刻,其中標題寫道:“教室是被自然世界遺產區所包圍著。”隨即同團的汪先生將之聯繫到澳門歷史城區來,團員們皆十分認同兩地之間有著相當多互相學習之處,尤其在教育方面。
  開恩茲市人口十二多萬,市東北的大堡礁,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市內建有大型賭場,旅遊業發達,亦是一個包括土著及亞裔移民等多民族聚居地。重視教育,重視多元文化是開恩茲市政府一直貫徹的施致理念。教育方面,開恩茲市所屬的昆士蘭省早於1972年起取消統考,原因是當時學校的統考不及格率高企,其中物理科更出現三份二學生不及格之情狀,引起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回響,學者們紛紛提出質疑,後來在政府及教育界學者研究後提出報告,認為統考未必能全面反映學生實際水平而提出取消統一考試的政策。自此以後,昆士蘭的中學開始實行以學校為基礎的持續性評價制度,取消了過去由校外機構安排的統一考試。這個特殊的評價制度,有別於澳大利亞其他省份,同時亦有別於很多仍然設立統考機制的國家和地區。另外,如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一樣,昆士蘭省並沒設有強制的留級制度。在課程方面,由政府委任的獨立機構-昆士蘭教育委員會(QSA)負責統籌及制定各年級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學生從1年級到10年級,需要學習包括英語、健康教育、外語(中、法、德、印尼、意、韓文等10多種語言)、數學、科學、社會及環境、科技及藝術等8大學習領域,課程內容設計貫徹深層次認知與思考、創新、主動研究、合作交流、獨立、批判與自主、前瞻等發展理念,旨在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另外,昆士蘭省的學校課程,最突出之處乃在於學生在11到12年級,可按自己的學習興趣,從58個高級學科的課程(包括戲劇、電影、會計、旅遊、資訊、醫療、設計、天文、哲學、農業技術、海洋、古代歷史、政治等)中,選擇5至6個作為高中的主要學習內容,每科週課時約為6節。一般學校會按其學校的特點及條件,從58個高級學科課程中,選擇約20至25個供學生自由選擇,而且不設必修學科,換言之,學生甚至可以不學母語,這情況在華人的固有教育模式中,是沒法想像的,甚至不可接受的。但正因這樣,學校在一定的標準下多元地發展出特色,例如突出自然環境科學的生態學校、突出音樂視覺舞蹈的藝術學校、突出文化、傳統的旅遊學校等。
  回看澳門教育情況,我們時常強調澳門學校自由多元,學生升學率高,學校課程與世界接軌。但同時高留級率、學生積極性低、課程門類複雜單一,似乎亦是澳門教育中存在的困境。當然昆士蘭省改革的成功,是建立在教育界長期的共識的前提下。而且各地情況不同,歷史背景亦有差異,我們不可能亦不可以全盤照搬。但是看到開恩茲市的學生精神抖擻,學習積極快樂,當中肯定有可供我們學習之處。下次將深入分析當地中學的課程體系,看看他們是如何在學習質量以及學習興趣間取得平衡,亦會看看他們是如何發展校本課程和突出鄉土教育,以祈為大家帶來一點思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