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


文.黃逸恆/本文刊於2008年1月28日澳門日報 E7版鄉土教育專欄

  近年,通過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推動,鄉土教育已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接下來,實務層面的學校也應適時作出相關的因應,致力使鄉土教育成為學校的正式課程。在學校開展鄉土教育,加強歷史、地理、語文等學科的本土性,可行的方式之一是在各學習階段以“獨立分配課時”或“融入各學習內容”的模式設置。但無論我們採納哪種模式,在規劃學校課程時,當中的軟件及硬件均需要作出配合支援,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以地理課程為例,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主席Hartwig Haubrich於1992年提出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為世界各地學校地理教育的課程規劃給予了清晰的指引。
有關師資問題,《憲章》提到:
  “地理教師必須是專業教師。教師是教育中最寳貴的資源,而地理教師,由於地理學的複雜,受過大學教育,並且接受到地理學專業教育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現時,本澳的地理教師大多已接受專門的地理學及教育學職前培訓,但由於大多畢業自中國內地或台灣地區的大專院校,課程內容並非針對澳門之教育需求,有關澳門本土之地理知識,並不能依賴職前培訓得到滿足。就此,相關之教育部門、師資培訓機構及民間教育團體應考慮以在職培訓的形式,展開相應之教師培訓。
  另外,有關課程設置,《憲章》提到:
  “地理學必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地理學架起了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樑,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將地理結合到歷史、社會或其他學科中,會導致課程安排中內容過多,而且將導致地理學內容的削弱。”
  目前,本澳的大多數學校並未跟隨鄰近地區,將中學的地理科及其相關的學科統整成一門綜合課程。但按照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並受鄰近地區的影響特別是受教科書的影響,澳門中學的地理科很可能終會被統整成一門綜合學科。對此,站在個人的立場上我是反對的,因為這將破壞地理學科的系統性,影響學生學習系統的地理知能。但是,我並不反對課程統整,甚至我認為,在本澳開展鄉土教育,以統整的模式將本澳歷史、地理及社會議題綜合為一門獨立的、議題為本的“鄉土社會科課程”更符合澳門現實環境。
  有關課時及教學設備,《憲章》提到:
  “地理學科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一致性和教學物質設備。課程必須從小學高年級至中學結束都不間斷地學習。另外,同時利用傳統及新型教學手段讓學生學習,成為地理教學的基本準則。”
  針對鄉土課程,為了使學生掌握較系統及全面之鄉土知識,並留有足夠的時間讓教師開展如專題硏習等之學習模式,建議初中各學習階段每週增加至少一課節,開展綜合性強的“鄉土社會科課程”。同時,學校應考慮設立設備齊全之專門鄉土教學室,這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學效能,同時亦可成為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場地。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故鄉.祖國.世界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1月14日,澳門日報E7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七期

  “鄉土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名詞已在澳門日漸流行,近來在不同場合遇着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朋友,不約而同地都談起這個話題。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澳門鄉土教育的一些理念。
  “鄉土教育”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內涵和意義。今天,“鄉土教育”之“鄉”,應理解為一個人出生或生活的地方,即故鄉,而非“鄉村”。在人類的早期歷史裡,大多數人的故鄉是“鄉村”,但隨着全球各地城市化的發展,許多人的故鄉,早已是城鎮,甚而是都市。明瞭這一點,就不會誤以為鄉村地方才會有“鄉土教育”。
  從本土視野看,“鄉土教育”應包括兩個層面:對澳門整體而言“鄉土教育”與鄰近地區或國家的統一教育相對,指加強澳門一地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社會之教育,以突出澳門作為一個獨立地區的主體性;對澳門內部而言,“鄉土教育”還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和學生的家居地,因地制宜,設計更生活化、具體化的教育內容,如路環、氹仔與半島的自然環境就很不相同,望廈與下環的歷史和社區面貌也有差異。
  從國家視野看,中國幅員廣大,民俗民情多樣化,中華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大一統的國家教育能夠維繫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及承傳核心文化,“鄉土教育”則是保存及弘揚中國各地不同區域文化的不二法門,而這些多樣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個性和底蘊。另一方面,“鄉”是“國”的基層單位,國家的存在,首先是通過每個人生活的“鄉”體現出來的,愛鄉教育是愛國教育的基礎。所以,大一統的國家教育與多樣性的鄉土教育同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世界視野看,在全球化的滾滾浪潮中,保存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優秀文化傳統的流失,將成為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本土化”與“全球化”是我們同時要面對的兩個議題,最優化的選擇是以“本土化”應對“全球化”,大力彰顯和弘揚鄉土知識,帶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區個性走向世界。所以,鄉土教育與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教育國際化不但沒有衝突,反而是和諧統一的。
  綜上所述,鄉土教育不是要搞狹隘的地方主義,更不會抗拒教育國際化,而是要透過教育理順故鄉-祖國-世界三者之關係。事實上,澳門未來人才的特質,應當同時具有濃濃的鄉土情結、深厚的國家情感和多元的世界視野。與此相適應,澳門教育旣要培養澳門市民,使學生建立鄉土情結;也要培養中國國民,使學生建立國家情感;亦要培養世界公民,使學生建立世界視野。
  應當明白,此三者同等重要,強調任意一項,都不是對另二項的貶抑。

圖片來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mediafile/200409/22/F2004092214570200000.jpg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議題為本的鄉土地理課程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E7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六期

  建構一個合理的本地課程體系,是發展及落實學校鄕土課程的重要手段。鄉土教育需要體現在本地課程中,在社會上雖已形成了初步的共識,但在具體研擬本地課程 時,往往難以避免地觸及“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如何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等課程議題。以語文科為例,要實現課程本地化是否意味著要考慮納入一些本地作品作 為範文?如是者則要再深入研究其合理比例,以及哪個時代、哪些題材為合?又如地理學科,鄉土地理應放在哪個學習階段為宜?初中抑或高中?初一還是初三?是 該全面學習澳門系統地理,還是應結合在中國區域地理當中讓同學學習?
  由此可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將包括鄉土知識等必須的學習內容進行拼湊,更應慎密地思考一些包括範圍、順序、銜接、延續與平衡等 課程發展的基本概念。誠如黃光雄教授所言:課程設計的意義,強調精確性的“設計”觀念,期許課程設計人員,對達成課程目標的各種理論基礎、選擇方法、組織 要素和組織技術,進行熟慮的規劃。因此,考慮在學校課程中填補鄉土課程時必需慎思熟慮。
  以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中學地理課程為例,實施中的《中學課程綱要——地理科》,採用了議題為本的結構,內容以學生周遭環境及世界重要的地理議題為中心。中一 年級的議題包括:地圖閱讀技能範疇的“我們在何方”、城市土地利用範疇的“土地爭奪”、工業區位範疇的“工廠遷移到哪裡?”、城市化及近郊化範疇的“遷 離?移入?”等議題。議題為本的課程設計由於較為生活化,將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增強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研擬本土化的地理課程時,鄉土地理部分亦可作出相類似的設計模式。首先,選定一系列本地的地理議題作為課程範圍,例如:颱風災害與季風氣候、塡海造地與城 市規劃、產業區位與旅業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繼而考慮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縱向的順序性及完整性,適切地將之編排於不同學習階段中,並盡 量兼顧澳門、中國與世界地理內容的平衡性,以及不同學科之間橫向的銜接性。
  議題為本的課程設計,同時亦有助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敎學,例如“澳門的填海造地與城市規劃”就可以是一項能深入且有價値的專題研習題材。學生可透過假設性 的填海方案,對土地利用進行規劃研究,在學校範圍內進行諮詢調查,並在專案匯報時模擬一場有關“發展與保育”的互動辯論。
  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於1992年提出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訂明了一些地理課程發展的基本原則,有關內容將於下期深入討論之。

圖片來源:http://new.cyberctm.com/blog/macaopen/files/2007/06/mot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