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議題為本的鄉土地理課程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E7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六期

  建構一個合理的本地課程體系,是發展及落實學校鄕土課程的重要手段。鄉土教育需要體現在本地課程中,在社會上雖已形成了初步的共識,但在具體研擬本地課程 時,往往難以避免地觸及“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如何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等課程議題。以語文科為例,要實現課程本地化是否意味著要考慮納入一些本地作品作 為範文?如是者則要再深入研究其合理比例,以及哪個時代、哪些題材為合?又如地理學科,鄉土地理應放在哪個學習階段為宜?初中抑或高中?初一還是初三?是 該全面學習澳門系統地理,還是應結合在中國區域地理當中讓同學學習?
  由此可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將包括鄉土知識等必須的學習內容進行拼湊,更應慎密地思考一些包括範圍、順序、銜接、延續與平衡等 課程發展的基本概念。誠如黃光雄教授所言:課程設計的意義,強調精確性的“設計”觀念,期許課程設計人員,對達成課程目標的各種理論基礎、選擇方法、組織 要素和組織技術,進行熟慮的規劃。因此,考慮在學校課程中填補鄉土課程時必需慎思熟慮。
  以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中學地理課程為例,實施中的《中學課程綱要——地理科》,採用了議題為本的結構,內容以學生周遭環境及世界重要的地理議題為中心。中一 年級的議題包括:地圖閱讀技能範疇的“我們在何方”、城市土地利用範疇的“土地爭奪”、工業區位範疇的“工廠遷移到哪裡?”、城市化及近郊化範疇的“遷 離?移入?”等議題。議題為本的課程設計由於較為生活化,將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增強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研擬本土化的地理課程時,鄉土地理部分亦可作出相類似的設計模式。首先,選定一系列本地的地理議題作為課程範圍,例如:颱風災害與季風氣候、塡海造地與城 市規劃、產業區位與旅業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繼而考慮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縱向的順序性及完整性,適切地將之編排於不同學習階段中,並盡 量兼顧澳門、中國與世界地理內容的平衡性,以及不同學科之間橫向的銜接性。
  議題為本的課程設計,同時亦有助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敎學,例如“澳門的填海造地與城市規劃”就可以是一項能深入且有價値的專題研習題材。學生可透過假設性 的填海方案,對土地利用進行規劃研究,在學校範圍內進行諮詢調查,並在專案匯報時模擬一場有關“發展與保育”的互動辯論。
  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於1992年提出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訂明了一些地理課程發展的基本原則,有關內容將於下期深入討論之。

圖片來源:http://new.cyberctm.com/blog/macaopen/files/2007/06/moto.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