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故鄉.祖國.世界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1月14日,澳門日報E7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七期

  “鄉土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名詞已在澳門日漸流行,近來在不同場合遇着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朋友,不約而同地都談起這個話題。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澳門鄉土教育的一些理念。
  “鄉土教育”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內涵和意義。今天,“鄉土教育”之“鄉”,應理解為一個人出生或生活的地方,即故鄉,而非“鄉村”。在人類的早期歷史裡,大多數人的故鄉是“鄉村”,但隨着全球各地城市化的發展,許多人的故鄉,早已是城鎮,甚而是都市。明瞭這一點,就不會誤以為鄉村地方才會有“鄉土教育”。
  從本土視野看,“鄉土教育”應包括兩個層面:對澳門整體而言“鄉土教育”與鄰近地區或國家的統一教育相對,指加強澳門一地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社會之教育,以突出澳門作為一個獨立地區的主體性;對澳門內部而言,“鄉土教育”還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和學生的家居地,因地制宜,設計更生活化、具體化的教育內容,如路環、氹仔與半島的自然環境就很不相同,望廈與下環的歷史和社區面貌也有差異。
  從國家視野看,中國幅員廣大,民俗民情多樣化,中華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大一統的國家教育能夠維繫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及承傳核心文化,“鄉土教育”則是保存及弘揚中國各地不同區域文化的不二法門,而這些多樣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個性和底蘊。另一方面,“鄉”是“國”的基層單位,國家的存在,首先是通過每個人生活的“鄉”體現出來的,愛鄉教育是愛國教育的基礎。所以,大一統的國家教育與多樣性的鄉土教育同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世界視野看,在全球化的滾滾浪潮中,保存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優秀文化傳統的流失,將成為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本土化”與“全球化”是我們同時要面對的兩個議題,最優化的選擇是以“本土化”應對“全球化”,大力彰顯和弘揚鄉土知識,帶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區個性走向世界。所以,鄉土教育與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教育國際化不但沒有衝突,反而是和諧統一的。
  綜上所述,鄉土教育不是要搞狹隘的地方主義,更不會抗拒教育國際化,而是要透過教育理順故鄉-祖國-世界三者之關係。事實上,澳門未來人才的特質,應當同時具有濃濃的鄉土情結、深厚的國家情感和多元的世界視野。與此相適應,澳門教育旣要培養澳門市民,使學生建立鄉土情結;也要培養中國國民,使學生建立國家情感;亦要培養世界公民,使學生建立世界視野。
  應當明白,此三者同等重要,強調任意一項,都不是對另二項的貶抑。

圖片來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mediafile/200409/22/F2004092214570200000.jpg



沒有留言: